保存傳統兼吸引眼球

臺南市新營區

竹馬陣

竹馬陣

臺南市新營區

保存傳統兼吸引眼球

竹馬陣

2023-11-06

竹馬陣是台南市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的專屬陣頭,又稱為「竹馬團」,以12生肖為表演形態的南管陣頭。主要演出劇目是「陳三五娘野春仔告御狀」,表演內容包括唱、舞和口白。據傳,陣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雍正9年(1712年),一位唐山師傅奉迎田都元師來此落腳,最早曾在屏東的「水底寮」訓練過一團竹馬陣。因在水底寮未受到禮遇,他轉移到土庫,並開始教授竹馬陣的藝術。

然而,竹馬陣在1985年於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表演後,成員逐漸流失,後繼無人,陣頭停止了出陣,即便在平常的聚集練習中,也是少有機會。直到1995年,當地地方和學校的努力下,「土庫國小」成立了「學生竹馬陣」,延續了竹馬陣的傳統。

竹馬陣具有宗教性、藝術性、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既有藝術性的陣頭表演形態,又具有宗教性的鎮煞作用。陣頭以12生肖為表演形態,原為當地農閒的娛樂活動。表演內容包括唱、舞和口白,服飾、臉譜、唱腔和動作皆具藝術價值。竹馬陣具有獨特的特點,包括傳統的「打面」、12生肖臉譜和南管配樂等元素,在全台絕無僅有,是獨一無二的。竹馬陣是台灣最早且唯一的陣頭,不僅保有民間傳統藝陣的表演方式,還包括小戲的唱腔、唱詞,並有二弦、三弦、大廣弦等傳統樂器的配樂,具有獨特性,值得保存。在陣頭表演時,表演者配合唸咒文,使用12生肖腳踏七星步,依序表演開大小、分陰陽、交陣、配對和點四門等陣式,相當具宗教神秘色彩。在出陣時,仍保持畫臉的傳統習俗,增加了陣頭的神秘氛圍。表演者多為年事已高的長者,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挑戰。

相關文章

2023-11-14

「公愿祭天」起源於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荖葉宅事件,當時鄭氏族親為營救一對被視為抗日份子的夫妻鄭清及鄭昭英(同姓宗親),而觸怒日本警察廳,警告如未能如期交出要犯,將引來鄭氏家族慘遭滅族之災難。地方族老為確保荖葉宅宗族的平安,祈求善化慶安宮媽祖及在地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在神明指示下,立下重誓祈願,只要族親逢凶化吉,願年年拜叩天地,酬謝神愿。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2023-11-03

新化鎮狩宮八家將以兼具藝術性之陣勢舞步變化聞名,服裝相當講究;整體氛圍深具傳統民俗精神。未來發展極具潛力,藝術化之改良可深化民俗藝術意涵,極具指標性意義,為研究地方流派傳統風格之價值個案。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