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笛人間國寶

屏東縣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屏東縣

口鼻笛人間國寶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口鼻笛是排灣特有的吹奏器,雙管鼻笛系統是以北排灣的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據聞傳統只有頭目家男子才可以使用,也唯有頭目追求女友才可以,但後來才開發給平民吹奏,且雕刻圖案只有貴族才可以,一般平民是不可以的。平和村大都為三孔,另一管無孔的是單一的配音,基本上可以吹高、中、低。據老人家轉述,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

相關文章

2023-11-07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2023-11-08

Pinwagi是泰雅族北勢群Mpaynux的傳統古調,屬於應答式唱法的舞曲。在Pinwagi中,一人擔任領唱者,而眾人則回應。這種舞曲通常在婚禮、喜慶或祭典等特殊場合中使用。除了歌唱之外,Pinwagi還伴隨著舞蹈。這種應答式的曲調是北勢群Mpaynux講澤敖利語的泰雅族所獨有的,而Pinwagi的旋律則根據吟唱的場合和時機而有所不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