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笛人間國寶

屏東縣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屏東縣

口鼻笛人間國寶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口鼻笛是排灣特有的吹奏器,雙管鼻笛系統是以北排灣的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據聞傳統只有頭目家男子才可以使用,也唯有頭目追求女友才可以,但後來才開發給平民吹奏,且雕刻圖案只有貴族才可以,一般平民是不可以的。平和村大都為三孔,另一管無孔的是單一的配音,基本上可以吹高、中、低。據老人家轉述,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

相關文章

2023-11-07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2023-11-06

港墘太平歌團是一支具有深厚傳統背景的表演團體,他們的演出形式兼具優雅和俗氣,保留了傳統太平歌的曲調風韻,同時融入了雅俗二元的特色,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這種唱奏合一的演出形式,展現了他們的高度藝術性。港墘太平歌團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傳承與練習。陣中的成員來自四代同團,他們不僅傳承了太平歌的口唱傳統,還融入了傳統樂器的合奏,使得他們的演出整齊有序,音樂與口唱相得益彰,展現了高水平的演出技藝。這種整齊的陣容和高水平的演出,突顯了他們的特殊性,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此外,港墘太平歌團在地方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西港刈香活動中的重要文陣,他們代表著虔誠的信仰,傳承著百餘年的歷史。他們的表演充分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地信仰與傳統的堅持。通过這樣的表演,他們保護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極具特色的藝術盛宴。

2023-11-14

嘉慶十四年(1809年),海盜蔡牽入侵淡水,騷擾北臺。蘆洲勇士、壯丁前往支援征戰,協助淡水泉州人,未料鄰近的漳州人引兵犯境,又引發了漳泉械鬥,蘆洲父老遂求助國姓爺庇佑,才得以化解危機。蘆洲地區居民感念國姓爺,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始三年一醮祭祀,初以國姓爺畫像為祭拜對象,於田仔尾李宅等地祭祀;同治元年(1862年)湧蓮寺建立,大正八年(1919年)地方人士倡議於湧蓮寺後殿興建懋德宮,主祀國姓爺,從此由湧蓮寺統籌辦理此一地方重大醮典。因為這一起偶然的歷史事件,開啟了蘆洲居民一百八十多年來對國姓爺三年一醮的建醮祭祀,從清末蘆洲即曾舉行國姓醮,並形成傳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