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笛人間國寶

屏東縣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屏東縣

口鼻笛人間國寶

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口鼻笛是排灣特有的吹奏器,雙管鼻笛系統是以北排灣的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據聞傳統只有頭目家男子才可以使用,也唯有頭目追求女友才可以,但後來才開發給平民吹奏,且雕刻圖案只有貴族才可以,一般平民是不可以的。平和村大都為三孔,另一管無孔的是單一的配音,基本上可以吹高、中、低。據老人家轉述,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

相關文章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0-13

關渡媽祖在北臺灣的信仰中,佔著極為重要地位,祂能夠成為臺北市民間信仰的代表神祇,成了北臺灣各地區迎神賽會必須迎請的神明,並以輪庄、年例等方式進行,探究其形成的因素中歸納有以下三點(簡有慶《北有關渡媽──關渡媽祖的信仰及其年例的變遷》論文):

2023-10-13

「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禮記禮運篇記載:「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意指天子每年要祭祀的八位神祇中,第七位是城隍,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傳說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