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齋相傳距今兩百多年,但確切時間有資料可尋者應在較晚期之後約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至西元1931年),是雅正齋的全盛時期,館址設於主持人黃殷萍泉州街之住宅,民國39年(西元1950年)館遷至天后宮;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曾一度中斷而解散,至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重新落腳於鹿港新祖宮,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館址遷至中山堂老人會館至今。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之重要標竿,極具有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南管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之一。原屬閩南民間音樂的一環,隨著中國泉州、廈門的移民傳播至臺灣、澎湖、金門、香港、澳門、東南亞各地僑社,目前確定還有南管館閣活動的地方,除了中國泉廈原生地,與湘西懷化土家族自治區外,尚有臺灣、港澳、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等地。「南管」之名,在臺灣乃是相對於「北管」之稱,另有「泉州絃管」、「絃管」、「南樂」、「南曲」、「錦曲」、「郎君樂」、「五音」、「郎君唱」、「御前清曲」等名稱,各地絃友常摻雜使用。 傳統館閣命名,常見「南樂社」,如「華聲南樂社」;也有稱為「郎君社」,如「集美郎君社」。曲簿也稱「南樂曲集」,如張再興編輯的《南樂曲集》。但「南管」是臺灣目前最常用的名稱,東南亞地區早期都稱「南樂」,但近20年來,受到中國泉廈地區教館先生影響,現概以「南音」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