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九甲音樂

彰化縣埔鹽鄉

高甲音樂

高甲音樂

彰化縣埔鹽鄉

全國唯一九甲音樂

高甲音樂

2023-11-03

九甲音樂為本縣南北管演變成夾雜表演的傳統音樂,較諸南北管樂另有特色,「錦成閣高甲團」為全台唯一之九甲音樂社團,具該團為唯一之區域樂團,備南唱北打特殊表現,亦展現埔鹽鄉西湖村強烈的地方生活聚落藝術色彩。目前有充沛活動力,並保存傳統抄本及若干曲目,故有保存必要性,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九甲音樂」為臺灣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又名「交加戲」、「交甲戲」或「戈甲戲」,早期在臺灣與七子戲合稱為「南管戲」。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後,中國大陸統稱為「高甲戲」。 九甲戲在臺灣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臺中后里及彰化伸港鄉泉州厝是兩個有名的「戲窟」。日治時期,后里人士王包成立的「小錦雲南管戲團」,為臺灣最早成立的職業九甲劇團。其後分為「彩花雲南管劇團」和「錦上花南管劇團」,臺灣光復以前已名滿全省,經常於臺北大稻埕永樂座等戲院演出。王包以唱大花臉見長,又能教曲、編寫劇本,曾改編「火燒百花台」、「安安趕雞」等劇本。音樂編制上採「南唱北打」,以南管唱腔揉以北管鑼鼓的效果,配合劇情的推演,於九甲戲的發展頗有貢獻。王包的學生遍及全省,光復後成立的九甲劇團,多數為其傳人組成。彰化伸港泉州厝是孕育最多九甲藝人的村落,最早有「新錦珠」劇團,後又分出「新麗園」、「正新麗園」、「新燦珠」、「生新樂」等劇團,大多由鄉人組成,在本省各地演出,並多次赴菲律賓公演,盛極一時。但自民國49年代(西元1960年)後逐漸蕭條,目前已無職業劇團。 金門是另一個九甲戲的盛行地,民國19年代(西元1930年),古寧頭李氏鄉親在旅居南洋僑商資助下,成立「金寶春」子弟戲班,一時名氣大噪,可惜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因戰亂解散。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底,古寧頭李雲標等人重新籌組戲班,當時戲班的人數20多人,都是李姓宗親,且有首批六名女演員參加,演出《林春生進京》、《乾隆訪山東》、《蝴蝶盃》、《李旦復國》、《羅通掃北》等戲碼。後經金門縣社會教育館輔導,更名為「莒光閩劇社」。民國61年(西元1972年)赴臺表演,巡迴演出兩個多月。返金後團員陸續流失,民國65年(西元1976年)解散。

相關文章

2023-11-08

張錦桂具有豐富的民謠知識和技藝,參與了「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並且在計畫結業後擔任教學助理,指導滿州鄉境各中小學的民謠社團和社區民謠班。他積極參與詩詞創作和演唱比賽,並且在國內外多項音樂展演和交流活動中取得佳績。他不僅具備傳統曲調、月琴彈唱、即興演奏和創作新詞的知識和技藝,還展現出顯著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2023-11-06

港墘太平歌團是一支具有深厚傳統背景的表演團體,他們的演出形式兼具優雅和俗氣,保留了傳統太平歌的曲調風韻,同時融入了雅俗二元的特色,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這種唱奏合一的演出形式,展現了他們的高度藝術性。港墘太平歌團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傳承與練習。陣中的成員來自四代同團,他們不僅傳承了太平歌的口唱傳統,還融入了傳統樂器的合奏,使得他們的演出整齊有序,音樂與口唱相得益彰,展現了高水平的演出技藝。這種整齊的陣容和高水平的演出,突顯了他們的特殊性,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此外,港墘太平歌團在地方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西港刈香活動中的重要文陣,他們代表著虔誠的信仰,傳承著百餘年的歷史。他們的表演充分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地信仰與傳統的堅持。通过這樣的表演,他們保護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極具特色的藝術盛宴。

2023-11-20

訂每年農曆十月十九為「年例」,至汐止忠順廟迎請尪公抵境,設壇祈福,繼之巡庄繞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