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都有貓的貓奴聖地

新北市瑞芳區

猴硐老街

猴硐老街

新北市瑞芳區

走到哪都有貓的貓奴聖地

猴硐老街

2023-11-03

猴硐的名字起源於當地附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聚居,因此被稱為「猴洞」。在日治時期,由於當地盛產煤礦,當地居民為了求吉利,不希望礦坑裡有水,因此將「猴洞」改為「猴硐」。然而,在民國51年,因為「猴」字被認為不雅,被改為「侯硐」,並將車站名稱改為「侯硐站」。直到民國92年,當地居民提議保留地方文史特色,猴硐的名字才恢復為「猴硐」。

猴硐在台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在礦業盛行時期,猴硐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之一。當時的猴硐礦坑年產量曾達674萬公噸,遙遙領先其他礦區。猴硐的礦業技術也相當先進,擁有當時台灣最先進的選煤廠房,以及台灣第一座貨用電梯。此外,猴硐還擁有台灣第一座圓拱造型的運煤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礦產量降低,猴硐的煤礦業於1990年代結束。為了保留當地的特色文化,猴硐規劃了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展示礦工的生活和相關文獻和工具。同時,猴硐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例如世界十大保育植物之一的「鐘萼木」就生長在此地,被列為保育類植物。另外,猴硐還以其眾多的貓群而聞名,被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一。這些貓群也帶動了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例如推出各式貓咪主題的文創產品,以及貓咪造型的咖啡廳等。

相關文章

2023-10-12

埔里南村義民祠位於埔里鎮南村里南村路8-1號。創建於清光緒5年(1879),由客家移民自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分香建廟於此地,距今約有143年歷史。清光緒14年(1888)、日治昭和5年(1930)及民國90年(2001)均曾經重修,但祠貌仍維持清代閩式建築風格,正身建築古色古香,屋架構照、屋面、柱樑保有傳統工法及材質,具有地區性特色。

2023-10-11

保安宮俗稱城隍廟,清光緒14年(1888),清廷設臺東直隸州,原本要將行政中心設於水尾(今瑞穗),但因之前「大莊事件」水尾遭焚毀,因此州治仍設於卑南(今臺東市)。隔年,謝芳榮先生建茅屋一間,取名保安宮,奉祀城隍,與台北大稻埕同源自福建同安,屬霞海府城隍,在台灣其輩分僅次新竹都城隍。由於城隍負有陰間保安任務,故稱保安宮。此廟為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日昭和4年(1929),鄉民捐資改建成三、四坪大之石造廟宇,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有廢廟宣佈,居民唯恐信奉的城隍遭破壞,村民吳進益、楊德發、林朝順將城隍金身護持遷往復興山腳下(瓦窯仔),暫時供奉在一棵大茄苳樹下躲藏,至光復後金身方遷回廟中。

2023-10-12

「鎮南聖神宮」位於嘉義市東區共和路118號,興建於1777年(清乾隆42年) ,當時廟名為「鎮南宮」,主祀五府千歲。1832年(清道光12年)進士黃驤雲獻匾「福惠斯民」。1854年(清咸豐4年)首事田文增、韋珪生募款重修,並獻匾「鎮南古廟」。文昌閣則為1793年(清乾隆58年)知縣單瑞龍用築城樓之殘材所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