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史詩吟唱

泰雅史詩吟唱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泰雅史詩吟唱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述歷史和文化被稱為”Lmuhuw”,意為”穿梭”或”穿引”,這是一種透過特定的口語敘述和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泰雅族的起源、部落文學、部落遷徙史、家族系譜和規訓、族群知識以及習俗等歷史和記憶的傳統方式。Lmuhuw也在泰雅族社會的日常運作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用於談判、提親等重要場合,是維繫泰雅族社會運作和文化傳承的關鍵工具。

Lmuhuw的旋律通常以”Re、Mi、So、La”為主,曲調的調性會隨著吟唱者的語境和情緒而有所變化。由於Lmuhuw的吟唱需要使用較為深奧的詞彙,因此通常由族內的耆老擔任吟唱者,並受到族人的尊敬與祝福。

在新竹縣尖石鄉,有一個名為”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的團體,成立於2012年,受到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這個團體由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和芭翁‧都宓(Pagung Tomi)等人領導,與泰雅史詩吟唱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林明福(Watan Tanga)、林恩成(Batu Wata)、達少‧瓦旦(Tasaw Wata)、林約道(Yuhaw Pih)及鄭光博等人合作,執行口述傳統Lmuhuw傳習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推廣和傳承泰雅族口述傳統,並使其成為大漢溪流域泰雅族群Lmuhuw吟唱的保存和推廣團體。

泰雅族的Lmuhuw吟唱是一個非常特殊且富有歷史意義的傳統表演藝術。它反映了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並且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這一技藝的特殊性和不易傳承性,保存和傳承工作的進行具有迫切性,這也凸顯了泰雅族文化的珍貴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4

1684年(清康熙23年)漢人移民受到渡臺禁令影響,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而有許多俗稱「羅漢腳」的單身男性遊民。當時臺灣瘴厲瘟疫嚴重、械鬥民變頻繁,這些羅漢腳過世後經常無人祭祀,淪為無祀孤魂,善心人士乃於中元普度加以祭祀。 在臺灣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每年農曆7月鬼門開,讓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間接受普度。農曆7月15日是地官大帝聖誕,民間信仰認為地官大帝具有「赦罪」能力,因此在此時透過普度,能使地官大帝赦度眾生。普度除了能協助孤魂野鬼或祖先獲得赦度,同時也能讓自己在陽世間獲得較好的生活,藉此達到境安人和、冥陽兩利。

2023-11-13

目前小林的平埔祭典,主要以農曆九月十五日太祖夜祭為主,農曆三月十五日的禁向,已停止舉辦。小林夜祭,為大武壠社歲時最重要的信仰儀式,立向竹、獻祭及牽戲為其祭典核心,具有傳統性與獨特性,顯映大武壠社的風俗習性。每逢農曆九月十五日清晨族人即上山砍向竹,並合力製作公廨中的各項器物,如向竹、向笴、三色布、頭圈、竹刀等「換新」並祭拜。下午,族人攜帶肉、酒、米買(糯米作成)、檳榔、香煙等祭品至公廨祭祀太祖,祭祀完後將祭品擺放在另一廣場,讓參與族人一起分享共食,夜間則進行公祭與牽戲(曲)。

2023-11-14

福安宮位於彰化縣伸港鄉,主祀湄州三媽,也被稱為「新埔媽」、「新港媽」、或是「伸港媽」。宮廟後方的大排水溝原為清代的新港,主要是與廈門、福州商人貿易之用,也是移民們出入的港口。廟旁的福安路為伸港地區昭早開墾的市集「新港街」。開墾艱辛、篳路藍縷,種種危險性與不確定性,常需藉助鬼神力量來撫慰心靈,遂將原鄉的媽祖信仰帶來臺灣。原先媽祖奉祀在民家,後來信徒集資於新港街上蓋一聖母廟,到了日治末期由三媽扶乩指示新港派出所後方為廟地,也就是現在伸港福安宮的位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