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雄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性藝師,他的藝術貢獻不可忽視。他不僅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風潮,並成為了布袋戲界的指標性人物。他的表演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展現了深厚的漢學基礎。他不僅在表演藝術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在多角度上發展了布袋戲的技法,並具有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黃俊雄對偶戲的改良和傳承投注了巨大的心力,他所展現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可忽視。
此外,他在服飾方面也能夠表現出古色古香的特色,這使得他的表演更具傳統藝術氛圍。他獨特的口白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使得他的表演非常獨特,值得被保存和傳承。基於以上種種優點,我們建議將黃俊雄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及重要保存者,以便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布袋戲,又被稱為掌中戲,是一種源於閩南地區、結合了福州雕刻、泉州刺繡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的地方戲劇形式。它在清嘉慶時期以前就開始於閩南地區流傳,並在19世紀中期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台灣。布袋戲在台灣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南管、北管(分為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等三大派別。
在日治時代,布袋戲團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和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並在戰後轉向內台戲的演出形式。各地也建立了專門供布袋戲演出的戲院。隨著時代變遷,布袋戲的表演風格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劇目的角色和武功技藝不斷地塑造出超能力和玄奇效果,演出風格也變得更加現代化,包括金光戲等形式。同時,布袋戲也引入了電腦動畫和現代化的燈光、爆破技巧,並使用具有旋律性和強烈震憾效果的音樂,使得戲劇呈現更為震撼和引人入勝的效果。
其中,黃俊雄在民國58年進入台視公司,製作了《雲州大儒俠》等劇集,播出數百集,風靡全台。後來受到政府政策影響,該劇因推行國語及妨礙工商作息而停播。在九○年代,霹靂、天宇等電視多媒體布袋戲開始運用電腦動畫,呈現出超乎想像的空間和視覺效果,滿足了當時年輕觀眾對於科幻和刺激的追求。這些劇集在當時的影視娛樂界引起了轟動,並推動了布袋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