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史人間國寶

雲林縣虎尾鎮

布袋戲-黃俊雄

布袋戲-黃俊雄

雲林縣虎尾鎮

布袋戲史人間國寶

布袋戲-黃俊雄

2023-11-03

黃俊雄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性藝師,他的藝術貢獻不可忽視。他不僅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風潮,並成為了布袋戲界的指標性人物。他的表演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展現了深厚的漢學基礎。他不僅在表演藝術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在多角度上發展了布袋戲的技法,並具有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黃俊雄對偶戲的改良和傳承投注了巨大的心力,他所展現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可忽視。

此外,他在服飾方面也能夠表現出古色古香的特色,這使得他的表演更具傳統藝術氛圍。他獨特的口白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使得他的表演非常獨特,值得被保存和傳承。基於以上種種優點,我們建議將黃俊雄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及重要保存者,以便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布袋戲,又被稱為掌中戲,是一種源於閩南地區、結合了福州雕刻、泉州刺繡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的地方戲劇形式。它在清嘉慶時期以前就開始於閩南地區流傳,並在19世紀中期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台灣。布袋戲在台灣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南管、北管(分為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等三大派別。

在日治時代,布袋戲團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和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並在戰後轉向內台戲的演出形式。各地也建立了專門供布袋戲演出的戲院。隨著時代變遷,布袋戲的表演風格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劇目的角色和武功技藝不斷地塑造出超能力和玄奇效果,演出風格也變得更加現代化,包括金光戲等形式。同時,布袋戲也引入了電腦動畫和現代化的燈光、爆破技巧,並使用具有旋律性和強烈震憾效果的音樂,使得戲劇呈現更為震撼和引人入勝的效果。

其中,黃俊雄在民國58年進入台視公司,製作了《雲州大儒俠》等劇集,播出數百集,風靡全台。後來受到政府政策影響,該劇因推行國語及妨礙工商作息而停播。在九○年代,霹靂、天宇等電視多媒體布袋戲開始運用電腦動畫,呈現出超乎想像的空間和視覺效果,滿足了當時年輕觀眾對於科幻和刺激的追求。這些劇集在當時的影視娛樂界引起了轟動,並推動了布袋戲的發展。

相關文章

2023-11-14

據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十二月初六日,媽祖後裔孫林各,跨海東遷,拓殖斯土。恭請林祖姑天上聖母聖像隨身護佑,並由同宗林謁公請林祖姑天上聖母神像從溪尾仔上岸並奉祀於田中央庄內。光緒5年(西元1879年),被信士請走不還,經田中央三位宗親邀月眉厝、柑仔井、牛埔仔番社口之間宗親,六人組成迎回林祖姑婆小組;爾後更邀請:大竹圍、番社口、牛埔仔、外快官、市仔尾、祖廟仔、下篰仔、中街仔、過溝仔、西庄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北門口、南門口(番社)、坑仔內、田中央一、田中央二、田中央三、中察、柑仔井、草屯月眉厝一、月眉厝二,共聯合廿四庄林氏宗親之力,得以物歸原主。 之後經多年演變為:「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暱稱 私媽祖會),由二十四庄林姓宗親於清代組成之神明會,所奉祀的媽祖原來屬於私媽祖,無固定會址,憑媽祖聖裁,輪流奉祀,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

2023-09-18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2023-11-02

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保存著累代的客家八音技藝,並能夠正確地呈現該項目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他們的表演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風格。他們不僅保存著傳統技藝,還具有傳承的能力和意願。這種傳習的能力對於保存該項目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在客家文化的脈絡下活動,他們的表演和傳承工作符合當地文化環境和傳統脈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