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史人間國寶

雲林縣虎尾鎮

布袋戲-黃俊雄

布袋戲-黃俊雄

雲林縣虎尾鎮

布袋戲史人間國寶

布袋戲-黃俊雄

2023-11-03

黃俊雄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性藝師,他的藝術貢獻不可忽視。他不僅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風潮,並成為了布袋戲界的指標性人物。他的表演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展現了深厚的漢學基礎。他不僅在表演藝術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在多角度上發展了布袋戲的技法,並具有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黃俊雄對偶戲的改良和傳承投注了巨大的心力,他所展現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可忽視。

此外,他在服飾方面也能夠表現出古色古香的特色,這使得他的表演更具傳統藝術氛圍。他獨特的口白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使得他的表演非常獨特,值得被保存和傳承。基於以上種種優點,我們建議將黃俊雄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及重要保存者,以便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布袋戲,又被稱為掌中戲,是一種源於閩南地區、結合了福州雕刻、泉州刺繡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的地方戲劇形式。它在清嘉慶時期以前就開始於閩南地區流傳,並在19世紀中期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台灣。布袋戲在台灣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南管、北管(分為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等三大派別。

在日治時代,布袋戲團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和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並在戰後轉向內台戲的演出形式。各地也建立了專門供布袋戲演出的戲院。隨著時代變遷,布袋戲的表演風格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劇目的角色和武功技藝不斷地塑造出超能力和玄奇效果,演出風格也變得更加現代化,包括金光戲等形式。同時,布袋戲也引入了電腦動畫和現代化的燈光、爆破技巧,並使用具有旋律性和強烈震憾效果的音樂,使得戲劇呈現更為震撼和引人入勝的效果。

其中,黃俊雄在民國58年進入台視公司,製作了《雲州大儒俠》等劇集,播出數百集,風靡全台。後來受到政府政策影響,該劇因推行國語及妨礙工商作息而停播。在九○年代,霹靂、天宇等電視多媒體布袋戲開始運用電腦動畫,呈現出超乎想像的空間和視覺效果,滿足了當時年輕觀眾對於科幻和刺激的追求。這些劇集在當時的影視娛樂界引起了轟動,並推動了布袋戲的發展。

相關文章

2023-11-03

潘玉嬌出身於戲曲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通曉西皮和福路,並且在生旦表演方面傑出。這種家學背景為她提供了扎實的戲曲技藝基礎。潘玉嬌的技藝主要傳承自中部職業內行班傳統,同時她還承襲了家族的北管技藝。她保留了亂彈劇目160齣的表演技藝,這在當今的亂彈戲界中顯得非常珍貴。潘玉嬌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亂彈童伶,出身苗栗後龍東社班,代表了臺灣職業亂彈班界中的特殊流派。她的表演風格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彰顯了臺灣地方戲曲的多樣性。

2023-11-03

佳里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自組訓之後隸屬於三五甲鎮山宮地藏王菩薩之駕前護衛,自成立後皆為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的刈香為千歲爺擔任安撫孤魂、清屋淨宅、收驚解厄的任務。1949年慶安宮為安撫太平洋戰爭中犧牲的先民,舉辦刀兵醮,當時只有本宮奉祀地藏王菩薩,所以慶安宮邀請本宮地藏王菩薩入主於慶安宮旁的信和寺主持刀兵醮,時而至今西港刈香才有刀兵教主一職,而本堂八家將則為刀兵教主駕前先鋒官享有先斬後奏之權,在西港香科祭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佳里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傳承已屆百年,其陣法、臉譜自古傳承不敢有變,一直尊崇自始至今的教授,傳承陣法有陣頭行進間相互接禮的小禮迎祥、清屋淨宅的內外八卦、至各寺廟宮殿堂排演的大禮滿彩、四門開泰、七星、七政、內外八卦、八卦連環、拜塔賜福(小拜塔、大拜塔)以及展現神威的雙珠獻瑞與受民請托之收驚解厄運,配與後場鑼鼓陣,所有陣法皆以五行八卦原理排演,自始至今未曾改變,是在地傳統藝陣。

2023-11-13

每逢閏年、閏月的農曆3月6日前後,「下路頭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為慶祝玄天上帝誕辰,便會舉辦具代表性,且已延續百餘年歷史的下路頭鞦韆比賽。「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流傳已久,起源時間不可考。相關文字紀錄出現在1904年(明治37年)《總督府公文類纂》 中曾記載下路頭庄發生瘟疫。在1909年(明治42年)《臺灣日日新報》 亦記載了下路頭舉辦盪鞦韆的活動。民間流傳幾則起源典故 ,分別為1.舉人女兒說、2.飛天說、3.龍穴說、4.殖民說、5.感恩說、6.掃疫說、7.龍船穴說。以上幾則傳說多是因當地發生瘟疫,居民向玄天上帝祈求後所得指示,需架設鞦韆並擺盪鞦韆,才能使龍船活躍擺動,人丁興旺,老少才會平安;或以「飛上天庭」的意象,意謂向神明致敬,感謝神明讓附近居民免於瘟疫所苦。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