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弄成百萬兵

雲林縣西螺鎮

布袋戲-林宗男

布袋戲-林宗男

雲林縣西螺鎮

十指弄成百萬兵

布袋戲-林宗男

2023-11-03

「昇平五洲園布袋戲團」是以「傳統表演藝術」的「戲曲」為登錄型態。演出類型以文戲聞名,呈現臲美口白之詞、布袋戲文學、獨特而清晰明朗之五音,劇情緊湊一氣呵成,以精采的劇情帶動觀眾看戲之情緒,不必以猛烈的武打場面或聲光特效來虛張聲勢。

布袋戲,又被稱為掌中戲,是一種源於閩南地區、結合了福州雕刻、泉州刺繡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的地方戲劇形式。它在清嘉慶時期以前就開始於閩南地區流傳,並在19世紀中期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台灣。布袋戲在台灣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南管、北管(分為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等三大派別。

在日治時代,布袋戲團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和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並在戰後轉向內台戲的演出形式。各地也建立了專門供布袋戲演出的戲院。隨著時代變遷,布袋戲的表演風格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劇目的角色和武功技藝不斷地塑造出超能力和玄奇效果,演出風格也變得更加現代化,包括金光戲等形式。同時,布袋戲也引入了電腦動畫和現代化的燈光、爆破技巧,並使用具有旋律性和強烈震憾效果的音樂,使得戲劇呈現更為震撼和引人入勝的效果。

相關文章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2023-11-08

Pinwagi是泰雅族北勢群Mpaynux的傳統古調,屬於應答式唱法的舞曲。在Pinwagi中,一人擔任領唱者,而眾人則回應。這種舞曲通常在婚禮、喜慶或祭典等特殊場合中使用。除了歌唱之外,Pinwagi還伴隨著舞蹈。這種應答式的曲調是北勢群Mpaynux講澤敖利語的泰雅族所獨有的,而Pinwagi的旋律則根據吟唱的場合和時機而有所不同。

2023-11-13

台灣俗語「三月瘋媽祖」是形容農曆三月媽祖聖誕及遶境的盛況,媽祖遶境德科儀起源於台南,信仰中心係台灣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由於台灣府城是清領時期最早開放的港口,也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主持大天后宮廟務的三郊集團,以航運貿易主控經濟活動,串連台灣本島各港埠,並藉媽祖信仰的氛香維繫各地交商社團的情誼,以致大天后宮的香火隨著經濟圈的發展,而建構出廣大的媽祖信仰圈。因此,每逢媽祖聖誕,各地分香的廟宇及社團就到台南大天后宮來進香,形成媽祖遶境活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