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能操千萬兵北管布袋戲藝師

彰化縣員林市

布袋戲-吳清發

布袋戲-吳清發

彰化縣員林市

五指能操千萬兵北管布袋戲藝師

布袋戲-吳清發

2023-11-03

吳清發父親吳土是「慶梨園」北管子弟,因而吳清發相當早就接觸到北管戲曲。戰後,吳土於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組「新樂園掌中劇團」,前場請人,後場自己負責,請過的主演有江萬長、張文源等人。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吳清發開始擔任主演,曾陸續向江萬長、陳坤輝、李木火、張文源及林牛、等人學戲。

早期傳統布袋戲後場,多用南管戲及北管戲,本縣之北管布袋戲,為中部地區唯一仍保有後場樂師並以北管樂伴奏之布袋戲種。吳清發先生所領導「新樂園掌中劇團」為富有演出成就之劇團,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保存者。

掌中戲自中國福建傳入臺灣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同時兼具廟會酬神、農村娛樂等多項功能的地方戲劇。不過,由於臺灣各地的早期移民,大多以泉州、漳州和潮州為主,掌中戲演出的型態,自然也以這三個地區的南管、北管和潮調等民間戲曲為主。 南管的掌中戲,大都以劇情曲折、對話典雅、動作細膩、唱腔幽婉而見稱;著名的代表人物,譬如像開山始祖「金泉同」童銓(人稱『鬍鬚全』),以及他的傳徒「哈哈笑」呂阿灶、王炎等人。 而北管戲起初以樂聲高亢明亮、熱鬧粗獷而見稱。自從貓婆傳徒許金水兼用北管戲曲,進入「武戲時代」後,他的傳徒當中,在北部的「小西園」王天扶,更捨棄南管,完全採用北管做為後場,成為後人所熟知的「文武場」:而中部的「鹿仔俊」施阿圳,傳徒蘇總後也改用北管樂,傳至「馬師」黃馬、黃海岱父子的「五洲園」,便逐漸發揚光大,最後發展成為臺灣布袋戲的主流之一。 北管布袋戲的風格較為放生動,劇情的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且演出劇本大多取自章回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故事,極受中下階層社會大眾們的歡迎與喜愛。 潮調布袋戲的戲碼,初期多以才子佳人、談情說愛的文戲見稱,戲偶的操演十分細膩,曲調唱腔更是精緻優美。早期著名的演師,首推乾隆年間已在中部濁水溪河域一帶揚名立萬的「協興班」鍾五全。人稱「萬能師」的鍾五全,傅徒鍾權,至第五代鍾任祥易班為閣,將戲團稱為「新興閣」,傳徒其子鍾任壁等人後,除了大量吸收中國古典戲劇菁華外,並且將文武戲的特色加以兼柔並具,使得傳統與現代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相關文章

2023-11-20

訂每年農曆十月十九為「年例」,至汐止忠順廟迎請尪公抵境,設壇祈福,繼之巡庄繞境。

2023-11-13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慶中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或加上正月十六日一連兩天,臺東各主要廟宇的神明都會聯合出巡,綏靖地方,稱為眾神繞境。 臺東元宵節的眾神繞境,起源於日治時期,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被中止。臺灣光復後,民間自動恢復元宵節眾神繞境。起初還由臺東天后宮主辦、軍方協助。軍方出動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老背少等藝陣。眾神繞境由報馬仔一馬當先,隊伍包括各宮廟的神轎(大轎)和乩身、信徒。白天步行繞境,晚間以火把照明,習稱軍民聯歡。後來臺東天后宮於民國39年(1950)將部分房舍,借給國軍設置臨時教養院,安養傷殘官兵。廟會活動因場地不足而停擺,眾神繞境由海山寺接手主辦。當時隊伍除繞境市區外,還遠至知本、大南、卑南、富岡等地。

2023-11-07

看東弘農宮金獅陣成立於清代,歷史十分悠久,保留許多的傳統陣勢。在南關線地區因直接或間接傳授其他聚落獅陣,因而被喻為獅祖。2018年看東金獅陣登錄為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是對於其歷史與技藝的表彰。歸仁看東弘農宮的黃腳巾流派具有悠久的創陣歷史,建立在歸仁地區。他們的陣式非常完整,擁有多元的套路,呈現出濃厚的宗教性和神秘性。這支團隊向心力強,充滿鬥志,具有優秀的動員和組織能力,並且有著制度化的傳承體系。他們擁有強烈的保存意願,致力於將這項傳統藝術保存下來。 在他們的演出中,獅頭的造型非常特殊,獅旦的表演鮮麗突出。他們的金獅陣在南關線地區代代相傳,展現出優越的活力和張力。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歸仁看東弘農宮在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