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本色

新竹縣芎林鄉

客家大戲─慶美園戲劇團

客家大戲─慶美園戲劇團

新竹縣芎林鄉

客家本色

客家大戲─慶美園戲劇團

2023-11-03

慶美園戲劇團是一個具有一定水準的演出團體,其劇團的佈景和道具具有保存價值,並且其傳統採茶戲曲藝術展現已達到登錄的基準。這些保存團體的努力,使得客家大戲得以在當代社會中繼續存在,並且保持著其獨特的藝術風采。透過他們的努力,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這一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傳統劇種。

客家大戲是台灣的傳統劇種之一,起源於1920年左右的內臺採茶戲時期。在這個時期,客家大戲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也就是平板,並包括山歌子、雜唸仔等次要唱腔,這些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大戲在1950年後受到電視的流行和觀眾娛樂習慣的改變影響,開始與亂彈戲、外臺採茶戲等劇種合作演出,並且與賣藥商人、唱片行等合作,進行商業演出和錄製。

直到1980年代,台灣的傳統戲曲才再次受到學術界和官方的重視。1996年,鄭榮興成立了「客家戲曲學苑」,致力於培養客家戲曲新秀。2001年,國立臺灣戲專成立了客家戲科,並於2006年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科也升格為客家戲學系。

相關文章

2023-11-03

南區灣裡同安宮(五媽婆祖陣)傳承自新營團,同時融入了「神授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創新。這種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展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在地性。灣裡同安宮的婆祖陣結合了當地文化元素,包括裝扮、面具和陣式,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每個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如骨傘、七星劍等,都彰顯了陣頭的特色和獨特性。這個陣頭是原台南府城唯一的婆祖陣,其表演形式融合了改運和收驚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和儀式性。此外,陣頭的面具已經發展至第三代,前兩代的面具保存完整,展現出深厚的藝術性。整體而言,南區灣裡同安宮的五媽婆祖陣不僅是當地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藝術表演。

2023-11-03

張栢仲其外祖父江吉四(1877-1928)為「台南市南聲社」創社館先生,父親則係江吉四之嫡傳弟子,有南聲社三傑美名其一的張古樹(古樹先),二人皆為當時南管界不可多得之人才。 張栢仲18歲起隨父親張古樹學習南管,其天資聰穎,年輕時即熟識諸多指套、大譜、散曲(含現今極少演唱的七撩曲、過枝曲)且為「坐遍五張金交椅」之全才,精於琵琶、洞簫、三絃等樂器。 張栢仲昔日金聲社成立之時即協教於父親左右,在父親逝世後接續扶持金聲社,至該社停止活動為止;2006年南聲社館張鴻明退休後,張栢仲接任館先生至今。

2023-11-06

明興閣掌中劇團是台灣少數保留後場樂隊的劇團之一,他們的演出伴奏北管布袋戲,展現了技藝精湛且具有藝術性的特點。這種演出方式在台灣已經相當罕見,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領域中獨具特色。這個劇團的特殊性還體現在他們的師承和技藝傳承上。他們師承於林邊的全樂閣,涵蓋了操偶、文武場、木偶雕刻、服飾、頭盔製作等多個方面的技能。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家族成員共同完成,這種傳統的家族式傳承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的製作過程中保持著高水準的藝術品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