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笛傳客韻

苗栗縣苗栗市

客家八音-謝顯魁

客家八音-謝顯魁

苗栗縣苗栗市

絃笛傳客韻

客家八音-謝顯魁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中,「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人民族起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後來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地。由於客家人經常遷徙,他們吸收了各地的民間音樂,並加入了自己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被稱為「客家八音」。這種音樂的最重要功能包括宴饗、迎賓和祭祀。

客家八音的演奏形態分為「鼓吹」和「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在「鼓吹」中,嗩吶是主要樂器,鑼鼓則是輔助樂器。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其中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也會演奏。在「弦索」中,有兩類演奏方式:一種是絲竹樂器的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主要是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則包括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以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表演文化具有令人驚異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嗩吶技巧的高超,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上:無論是哪種樂器或曲目,只要符合八音的音樂特性,都可以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現象既顯示了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也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客家八音樂師們在實踐藝術的過程中,呈現出與過去傳統不同的新傳統,並且這種音樂形式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現象和方向。

相關文章

2023-11-13

拼板舟的建造技術,是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與漁團組織及飛魚季祭儀,有緊密相連的關係。拼板舟的造船技術,保存了雅美(達悟)古代文化的遺跡。在大船落成禮(mapabosbos)時,全體動員,過程的儀式性令人讚嘆。拼板舟和大船落成禮,兩者構成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價值。

2023-11-07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臺灣具有悠久歷史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能叫座的戲團。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目前第六代團長張榑國、張義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繼承衣缽接掌主演之職,並對臺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除了保持傳統之外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曾榮獲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全國十大傑青年薪傳獎及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結業生。

2023-10-12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