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笛傳客韻

苗栗縣苗栗市

客家八音-謝顯魁

客家八音-謝顯魁

苗栗縣苗栗市

絃笛傳客韻

客家八音-謝顯魁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中,「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人民族起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後來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地。由於客家人經常遷徙,他們吸收了各地的民間音樂,並加入了自己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被稱為「客家八音」。這種音樂的最重要功能包括宴饗、迎賓和祭祀。

客家八音的演奏形態分為「鼓吹」和「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在「鼓吹」中,嗩吶是主要樂器,鑼鼓則是輔助樂器。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其中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也會演奏。在「弦索」中,有兩類演奏方式:一種是絲竹樂器的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主要是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則包括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以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表演文化具有令人驚異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嗩吶技巧的高超,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上:無論是哪種樂器或曲目,只要符合八音的音樂特性,都可以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現象既顯示了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也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客家八音樂師們在實踐藝術的過程中,呈現出與過去傳統不同的新傳統,並且這種音樂形式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現象和方向。

相關文章

2023-11-03

張栢仲其外祖父江吉四(1877-1928)為「台南市南聲社」創社館先生,父親則係江吉四之嫡傳弟子,有南聲社三傑美名其一的張古樹(古樹先),二人皆為當時南管界不可多得之人才。 張栢仲18歲起隨父親張古樹學習南管,其天資聰穎,年輕時即熟識諸多指套、大譜、散曲(含現今極少演唱的七撩曲、過枝曲)且為「坐遍五張金交椅」之全才,精於琵琶、洞簫、三絃等樂器。 張栢仲昔日金聲社成立之時即協教於父親左右,在父親逝世後接續扶持金聲社,至該社停止活動為止;2006年南聲社館張鴻明退休後,張栢仲接任館先生至今。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2023-11-13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慶中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或加上正月十六日一連兩天,臺東各主要廟宇的神明都會聯合出巡,綏靖地方,稱為眾神繞境。 臺東元宵節的眾神繞境,起源於日治時期,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被中止。臺灣光復後,民間自動恢復元宵節眾神繞境。起初還由臺東天后宮主辦、軍方協助。軍方出動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老背少等藝陣。眾神繞境由報馬仔一馬當先,隊伍包括各宮廟的神轎(大轎)和乩身、信徒。白天步行繞境,晚間以火把照明,習稱軍民聯歡。後來臺東天后宮於民國39年(1950)將部分房舍,借給國軍設置臨時教養院,安養傷殘官兵。廟會活動因場地不足而停擺,眾神繞境由海山寺接手主辦。當時隊伍除繞境市區外,還遠至知本、大南、卑南、富岡等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