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風華

臺南市南區

十二婆姐陣

十二婆姐陣

臺南市南區

藝陣風華

十二婆姐陣

2023-11-03

南區灣裡同安宮(五媽婆祖陣)傳承自新營團,同時融入了「神授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創新。這種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展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在地性。灣裡同安宮的婆祖陣結合了當地文化元素,包括裝扮、面具和陣式,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每個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如骨傘、七星劍等,都彰顯了陣頭的特色和獨特性。這個陣頭是原台南府城唯一的婆祖陣,其表演形式融合了改運和收驚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和儀式性。此外,陣頭的面具已經發展至第三代,前兩代的面具保存完整,展現出深厚的藝術性。整體而言,南區灣裡同安宮的五媽婆祖陣不僅是當地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藝術表演。

十二婆姐陣,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及隨伺36宮婆姐之信仰息息相關,據傳是由大陸所傳入,為臺灣少見之宗教性藝陣,文獻及福建民間舞蹈,也沒有發現類似表演,極可能是臺灣民間藝人因應廟會活動而改良形成之陣頭。婆姐陣多半集中在臺灣南部,尤其是臺南、高雄一帶,其不僅具表演性,也兼具驅煞辟邪、護佑婦孺、收驚安宅等功能。十二婆姐陣即可能是由十八婆姐陣演變而來。

相關文章

2023-11-13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2023-11-10

「梧棲走大轎」和一般民俗活動不同,只在媽祖遶境或進香活動時,各個廟宇回來競跑進廟的儀式;在臺灣地區相當少見,也作為各宮廟競爭的活動。「走大轎」儀式最早的發展區域是梧棲老街區,後來逐漸形成整個梧棲區的祭典儀式,但由於是依附在神明遶境或進香的活動之中,每次走大轎的規模與時間無固定的模式,但此項儀式為全國唯一,具有其特殊性。而早期梧棲街區廟宇扛大轎並無所謂的「踏腳步」,主要就是以走大轎來進行,所謂的走大轎,就是由扛轎子的人,將轎子扛起,然後急速往前奔跑,在廟前或對方轎子前,所有扛轎者向後轉180度,再衝回起步處,有時一組人連續跑了數趟,有時會更換扛轎者,然後繼續奔跑,直到大家願意停止。

2023-11-13

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的生計上。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依據傳統曆法,數百年來都是如此(族人稱夜曆,近似台灣的農民曆,但各部落對每年的起始月份迄今仍無共識,所以有逐漸參照台灣農民曆的現象)。雖然無文字,單靠口傳或經驗傳承,但是在強勢異文化影響60幾年之後,雖然在公家機關、學校都普遍採用陽曆(西曆)的情形下,日常生活好像也逐漸被陽曆影響。唯獨在歲時行事和傳統祭儀的施行上,還是習慣於遵守傳統夜曆,以及遵從本部落執掌曆法長老的指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