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樂之美

臺南市中西區

十三音

十三音

臺南市中西區

感受古樂之美

十三音

2023-11-03

這個曲藝團體源自於府城祭孔釋奠儀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這些曲目是集眾人智慧所成,具有特殊性,並且在台灣擁有全台首學的歷史地位和背景,這顯示了該團體傳承至今的地方性特質。台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為基礎,發展了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十三音藝術。該團的樂員技巧整齊,達到了較高水準,並擁有能夠體現這項傳統藝術的物件,如樂譜和樂器。樂譜豐富,樂器種類多樣,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曲調方面,既有自創的元素,也有傳承的元素,而且該團定期傳授技藝給後進樂手,是台南文廟祭孔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司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方性特色。團員們的合作默契和專業技巧使得他們的演奏技巧整齊,能夠充分展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質樸性,並且能夠表現出特殊儀節的音樂特色。他們的技法非常優秀,能夠生動地呈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特色。

臺灣有大量的移民始於清代,且大多來自閩粵地區,移民中有一類為科舉性移民,其目的無非便於應試而獲取功名,此類大多集中於政治文教中心,其中不乏略通音律者,移民們基於對家鄉的懷念,常三五好友於廟埕廣場、同鄉會館等地合樂,孔廟為這類秀才、生員讀書之處,因此當時孔廟禮樂局(以成書院前生)的禮樂生皆是這類讀書人,這些府城學子往內地科考皆會攜一二樂器回來,慢慢形成十三音的樂器規模,而樂曲大都源自閩粵浙地區的民間音樂與南北管絲竹樂。 臺南孔廟為舉行春秋二祭禮樂局中須備有禮生及樂生,樂生們為熟習樂器需有相對應的樂曲可練十三音即在此種狀況中成型,據成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三音樂譜《同聲集》所述,「專往閩浙內地招聘樂師教召諸生」,該樂師應非一般民間樂師,可能是府制樂工,除了教習祭孔雅樂,為了提振樂生演奏能力定另教習其所熟悉之民間音樂,十三音於焉成型。

相關文章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2023-11-02

邱火榮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北管音樂、唱腔和樂器造詣的藝師,他的藝術表現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他不僅在北管音樂方面造詣深厚,還在傳承教學方面不遺餘力,是北管藝術界一位備受尊敬的工作者。

2023-11-13

苓仔寮位於將軍區苓和里、保源里之內,是將軍區內的大聚落之一。苓仔寮以主祀「池府千歲」的「保濟宮」為聚落公廟。 苓仔寮先祖自中國移民來臺,將植棉、手工彈被及手工紡織技術傳入此地,逐漸發展成為製被產業聚落,並以此工藝聞名,素有「棉被巢」、「棉被窟」之稱。苓仔寮因農業社會草寮及棉被產業較為畏火,怕發生火災,而逐漸發展出於 冬至前夕「送火王」之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