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音樂,而是一種語言

新竹縣尖石鄉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新竹縣尖石鄉

不只是音樂,而是一種語言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簧琴和縱笛是兩種非常具代表性的樂器,它們在泰雅族文化中扮演著傳遞訊息、特殊祭典樂舞的角色。口簧琴透過口、手與簧片的振動與口腔共鳴產生曲調與樂音,而縱笛則被用於首祭之樂舞,傳遞著凱旋歸來的訊息,同時也具有引領、撫慰、召喚被獵者的靈魂等功能。

然而,隨著社會轉變,口簧琴和縱笛的使用逐漸減少,其擔負的社會功能已經消失。為了保存這些傳統樂器的技藝和文化價值,新竹縣政府於2012年登錄了長老教會牧師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為「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的保存者。阿隆‧優帕司不僅熟稔口簧琴與縱笛的吹奏技巧與製作工藝,還對當地泰雅族歷史、語言、文化等傳統知識有深入的了解。他擔任「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的負責人,積極推廣與保存泰雅族傳統樂器的文化,並在教會活動或學校授課時介紹泰雅族的傳統和傳統樂器的製作,成為推動新竹縣泰雅族口簧琴與縱笛演奏文化的不可或缺者。

這些傳統樂器承載著泰雅族的記憶與部落文化的傳承,即使在當代社會中可能已經不再被廣泛使用,但它們的曲調、製作方式等技藝仍然具有藝術與文化價值。由於部落中的耆老逐漸減少,泰雅族傳統樂器的傳承與保存顯得尤為迫切,這些努力確保了這些珍貴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不至於失去。

相關文章

2023-10-13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百年前古早的葛瑪蘭城,有一位名叫「貓仔枝」的賣麵龜小販,因終年身體欠安,逐至城隍廟請示城隍爺,經神明指示-於中元普渡前日,貓仔枝需組織一隊吹鼓陣,繞境宜蘭城的東、南、西、北四方,而後貓仔枝逐不藥而癒。後於嘉慶元年(1796)由李臣春先生迎請至中田寮演戲埔奉祀,時至嘉慶七年(1802)方塑金身。由於香火鼎盛故自咸豐五年(1855)由忠寮聞人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輪祀,原中田寮和水梘頭同屬一庄,後因燕樓李家人才輩出於清光緒 十一年乙酉科(1885)李貽電、李宗炳叔姪同榜武舉,光緒十七年辛卯科(1891)李宗聛中文舉,經擲筊聖示增加中田寮庄加入輪祀在每個庄里間九年一輪,160幾年來代代相傳,尤其是每年祝壽活動、過爐繞境、爐主厝的安爐大典皆為輪值庄里的重要慶典。並且在輪值年度每月在輪值庄里舉辦祭拜、犒軍、普施儀式。

2023-11-13

台灣原住民族中至今仍保有傳統製陶技術者,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依器皿的用途分類,包括水壺、飯鍋、飯碗、陶甗、酒杯、酒瓶、祭器等。由於陶土的地理分佈,東海岸的阿美族社會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在鐵鋁鍋不易取得的年代,豐濱部落每年於五月集體製陶一次,幾乎每戶有一位婦女,每人製作二、三十個不等,以供自用。

2023-11-10

白沙屯媽祖早年並未建有廟宇,而是由輪值爐主奉祀家中。清同治二年(1863)初建土茅屋為廟,經常年風雨加上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廟宇損傷甚大。民國63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開始興建直到民國78年竣工,達成現有白沙屯拱天宮之規模。雖然拱天宮落成時間不若其他百年以上之廟宇歷史悠久。但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歷史,卻早在建廟之前就已經存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