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史詩吟唱

泰雅史詩吟唱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泰雅史詩吟唱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述歷史和文化被稱為”Lmuhuw”,意為”穿梭”或”穿引”,這是一種透過特定的口語敘述和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泰雅族的起源、部落文學、部落遷徙史、家族系譜和規訓、族群知識以及習俗等歷史和記憶的傳統方式。Lmuhuw也在泰雅族社會的日常運作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用於談判、提親等重要場合,是維繫泰雅族社會運作和文化傳承的關鍵工具。

Lmuhuw的旋律通常以”Re、Mi、So、La”為主,曲調的調性會隨著吟唱者的語境和情緒而有所變化。由於Lmuhuw的吟唱需要使用較為深奧的詞彙,因此通常由族內的耆老擔任吟唱者,並受到族人的尊敬與祝福。

在新竹縣尖石鄉,有一個名為”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的團體,成立於2012年,受到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這個團體由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和芭翁‧都宓(Pagung Tomi)等人領導,與泰雅史詩吟唱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林明福(Watan Tanga)、林恩成(Batu Wata)、達少‧瓦旦(Tasaw Wata)、林約道(Yuhaw Pih)及鄭光博等人合作,執行口述傳統Lmuhuw傳習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推廣和傳承泰雅族口述傳統,並使其成為大漢溪流域泰雅族群Lmuhuw吟唱的保存和推廣團體。

泰雅族的Lmuhuw吟唱是一個非常特殊且富有歷史意義的傳統表演藝術。它反映了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並且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這一技藝的特殊性和不易傳承性,保存和傳承工作的進行具有迫切性,這也凸顯了泰雅族文化的珍貴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3

歸仁區仁壽宮俗稱「歸仁大廟」,其轄域約屬歸仁北里舊地,亦即今之「5角頭6村」(5角頭為:第1角紅瓦厝、第2角辜厝、第3角許厝、第4角後市仔、第5角楊厝,含括現今村里行政區域劃分之歸仁里、辜厝里、許厝里、後市里、看東里、看西里等地)。依《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鄭氏時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據傳係300餘年前明定國公鄭鴻達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1尊,隨身攜奉,安抵台灣。初僅奉於吳宅,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祐,乃有立廟之議,遂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清雍正2年(1724)增建兩廂,規模始具,而後歷有修建,同時依俗進行王醮大典,依據現有記載,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管理人林桂馨等人整修廟宇後,舉行了第一次5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亦各有建醮紀錄,1995年再次進行廟宇重修,經當時廟方主任委員兼任建醮總董事張主明主導重建,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進行乙亥科王醮。 論王船醮典之舉行,原應12年舉行一科,然仁壽宮王醮則多因故而未依俗如期舉辦,多以該廟宇重修或重建後,與「慶成」之由聯合舉行。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2023-11-03

這個曲藝團體源自於府城祭孔釋奠儀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這些曲目是集眾人智慧所成,具有特殊性,並且在台灣擁有全台首學的歷史地位和背景,這顯示了該團體傳承至今的地方性特質。台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為基礎,發展了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十三音藝術。該團的樂員技巧整齊,達到了較高水準,並擁有能夠體現這項傳統藝術的物件,如樂譜和樂器。樂譜豐富,樂器種類多樣,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曲調方面,既有自創的元素,也有傳承的元素,而且該團定期傳授技藝給後進樂手,是台南文廟祭孔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司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方性特色。團員們的合作默契和專業技巧使得他們的演奏技巧整齊,能夠充分展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質樸性,並且能夠表現出特殊儀節的音樂特色。他們的技法非常優秀,能夠生動地呈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