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軒派

彰化縣彰化市

榮樂軒北管劇團

榮樂軒北管劇團

彰化縣彰化市

北管軒派

榮樂軒北管劇團

2023-11-03

榮樂軒北管劇團在北管軒派中屬於代表性的團體,其成立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前清光緒年間。團體目前在福成宮前積極開展薪傳和表演工作,並且能夠熟知並正確體現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具有代表性。此外,榮樂軒北管劇團具備傳習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積極參與傳統藝術的傳承。

在北管軒派中,中部地區(如臺中、南投、彰化)的北管曲館多以「軒」、「園」命名,兩者皆信仰西秦王爺,雖在唱韻上有所不同,但明顯的外在特徵僅有團名的差異。園派主要傳承並分流於「梨春園」,而軒派則主要傳承於「集樂軒」。自清代以來,這些不同派別間多次引發「軒園咬」的拚館事件,彰顯了北管音樂在當地文化中的深厚影響力。榮樂軒北管劇團作為軒派代表,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被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臺灣漢族主要樂種之一。約在三、四百年前隨閩南移民傳入,同時受到漳州與泉州等地移民所喜好,其中又以漳州住民所在的生活區域,如基隆、宜蘭、彰化等地較為興盛;除了與民間的宗教儀式、地方活動等密切結合外,亦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中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崑腔、皮黃、亂彈等有所關聯,細曲與明清俗曲有關,而牌子乃是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就部分相關文物中,可得知若干北管館閣的歷史脈絡,像在某些較具歷史的館閣建築中所見到的先輩圖、或是刻畫字跡的樑柱、牌匾等,可發現某些相關人事物的記錄。 北管音樂組織,可分為業餘的子弟館閣與營利的職業團體兩類,均為北管技藝的傳承處所。子弟館閣民間稱「曲館」,多為某某軒或某某園、某某社或某某堂;職業團體則稱為某某班或某某團。其活動形態多樣,除了有藝術性的排場與上棚,亦出現在像是出陣、廟會等民俗活動的場合,或是被運用於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或傳統戲劇的後場。

相關文章

2023-11-15

家將團成員以堂上鑾生及鑾生之子為基本班底,1925 年正式成立『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團,並於台灣光復前丶後即參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台灣光復後東港盛大舉辦迎王祭典為壬辰正科東港第一次迎王(西元 1952 年民國 41 年)平安祭典繞境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在每次的東港迎王祭典參與平安逸境慶典活動。共意堂為家將專屬堂號,首字為共乃邢府三千歲之堂號,共善堂之首共字,其次字為意,一方面為紀念邢府三千歲向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借家將配合奉旨出巡,另一方面乃配合全臺白龍庵之家將堂號如意增弄堂之意字,故而請旨成立共意堂。

2023-11-13

每年農曆3月27日,新塭嘉應廟的信徒就會來到台17線旁,新塭國小西側的王爺窟(王船碼頭),進行獨特的「衝水路、迎客王」活動,這項罕見的儀式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沿海地區每年一度的宗教文化盛事,吸引各地信眾及神轎前來共襄盛舉,近年來加入的神轎更達上百頂之譜,場面相當壯觀。

2023-11-13

相傳在清領時期,過溝與布袋兩庄曾在冤家港(現今團結橋處),發生過庄頭的械鬥,有庄民在械鬥過程中不幸身亡,加上早期庄內有不少大公堀(共有漁塭),發生多起庄民溺斃事件,因此鬼魂之說甚囂塵上。庄內信仰中心建德宮主神李大府千歲降駕指示以安營、夜巡的方式,來維持過溝庄的寧靜與庄民平安。夜巡時需有照明工具,早期尚無電燈,而火燈是當時人民生活照明的器具,於是庄民就以竹子和玻璃瓶及泥土製成火燈,配合神明出巡遶境的儀式,沿著過溝街道一直到整個村落,以祈求過溝居民在鬼月都能平安,此活動流傳至今,過溝的居民每年在農曆的六月底最後三天晚上,無論男女老幼,都提著自製火燈,沿著過溝街面一直巡視到到冤家港,沿途鞭炮轟隆隆、陣頭鑼鼓喧天,十分熱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