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的演奏和傳承

彰化縣彰化市

梨芳園北管樂團

梨芳園北管樂團

彰化縣彰化市

北管音樂的演奏和傳承

梨芳園北管樂團

2023-11-03

梨芳園北管樂團是彰化縣園派北管曲館中的代表性團體,具有強大的活動性和高水準的演出表現,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該團擁有40餘位團員,跨足了老、中、青三代,具有特殊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梨芳園北管樂團積極與當地廟宇合作,推動北管薪傳,為地方北管文化的傳承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其地方性和社區參與性。

在中部地區(如臺中、南投、彰化)的北管曲館中,園派和軒派是兩個主要的派別,其命名多以「軒」、「園」為主,信仰西秦王爺,演唱風格雖然有所不同,但在外在特徵上主要體現在團名上的差異。園派北管曲館以「梨春園」為主要傳承並分流,而梨芳園北管樂團作為園派的代表性團體,持續活躍於地方文化活動中,展現了北管音樂豐富多元的特色。


臺灣漢族主要樂種之一。約在三、四百年前隨閩南移民傳入,同時受到漳州與泉州等地移民所喜好,其中又以漳州住民所在的生活區域,如基隆、宜蘭、彰化等地較為興盛;除了與民間的宗教儀式、地方活動等密切結合外,亦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中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崑腔、皮黃、亂彈等有所關聯,細曲與明清俗曲有關,而牌子乃是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就部分相關文物中,可得知若干北管館閣的歷史脈絡,像在某些較具歷史的館閣建築中所見到的先輩圖、或是刻畫字跡的樑柱、牌匾等,可發現某些相關人事物的記錄。 北管音樂組織,可分為業餘的子弟館閣與營利的職業團體兩類,均為北管技藝的傳承處所。子弟館閣民間稱「曲館」,多為某某軒或某某園、某某社或某某堂;職業團體則稱為某某班或某某團。其活動形態多樣,除了有藝術性的排場與上棚,亦出現在像是出陣、廟會等民俗活動的場合,或是被運用於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或傳統戲劇的後場。

相關文章

2023-11-10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2023-11-15

排灣族每個部落皆有屬於自己的社會階序、部落組織系統 、分工職責,社會階序與職責常見於圖案識別系統上,而手紋就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手紋文化所代表的不僅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天命、生命)、社會觀(組織、儀禮)、價值觀 (生活、文化)、還有人生觀(照護、服從、分享),更是族人的辨識符號以及榮譽的象徵。佳興部落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中心,該部落手紋圖文呈現該部落社會階序倫理,展現傳統社會位階與職務脈絡。對排灣族人而言,為重具傳統性、文化性與典範性。

2023-11-02

陳錫煌先生是操偶領域的優秀演師,他的操偶技藝細膩生動,圓熟典雅,是亦宛然一派的指標性演師。他保存了相當數量的劇目,並在技藝傳習、推廣以及國外演出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陳錫煌先生師承父親李天祿,從小就在戲班裡聽學操偶的手藝技法,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且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