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茆家國寶級的布袋戲

彰化縣二水鄉

明世界掌中劇團

明世界掌中劇團

彰化縣二水鄉

二水茆家國寶級的布袋戲

明世界掌中劇團

2023-11-03

「明世界掌中劇團」已53年歷史,為陳俊然布袋戲表演系統重要傳徒,由家族成員組合而成,團長可帶領周邊團隊的共同演出和應用面的推廣,布袋戲的口技特優,且可自製木偶、自編劇本,劇團編創劇目能體現彰化在地人文特色,劇目內容富地方本土故事特色,能結合操偶與現場音樂的交融互動,具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表現,有創新並具備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掌中戲自中國福建傳入臺灣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同時兼具廟會酬神、農村娛樂等多項功能的地方戲劇。不過,由於臺灣各地的早期移民,大多以泉州、漳州和潮州為主,掌中戲演出的型態,自然也以這三個地區的南管、北管和潮調等民間戲曲為主。 南管的掌中戲,大都以劇情曲折、對話典雅、動作細膩、唱腔幽婉而見稱;著名的代表人物,譬如像開山始祖「金泉同」童銓(人稱『鬍鬚全』),以及他的傳徒「哈哈笑」呂阿灶、王炎等人。 而北管戲起初以樂聲高亢明亮、熱鬧粗獷而見稱。自從貓婆傳徒許金水兼用北管戲曲,進入「武戲時代」後,他的傳徒當中,在北部的「小西園」王天扶,更捨棄南管,完全採用北管做為後場,成為後人所熟知的「文武場」:而中部的「鹿仔俊」施阿圳,傳徒蘇總後也改用北管樂,傳至「馬師」黃馬、黃海岱父子的「五洲園」,便逐漸發揚光大,最後發展成為臺灣布袋戲的主流之一。 北管布袋戲的風格較為放生動,劇情的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且演出劇本大多取自章回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故事,極受中下階層社會大眾們的歡迎與喜愛。 潮調布袋戲的戲碼,初期多以才子佳人、談情說愛的文戲見稱,戲偶的操演十分細膩,曲調唱腔更是精緻優美。早期著名的演師,首推乾隆年間已在中部濁水溪河域一帶揚名立萬的「協興班」鍾五全。人稱「萬能師」的鍾五全,傅徒鍾權,至第五代鍾任祥易班為閣,將戲團稱為「新興閣」,傳徒其子鍾任壁等人後,除了大量吸收中國古典戲劇菁華外,並且將文武戲的特色加以兼柔並具,使得傳統與現代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相關文章

2023-11-10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2023-11-06

陳添火先生出生於大正5年(1916年),是暖東靈義郡的北管老師之一,各種北管樂器與牌子皆能演奏,主要屬於北管中的福路派。

2023-11-07

港口慈安宮據史料記載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至嘉慶廿二年乃遷建現址。港口慈安宮金獅陣包含雙龍吐珠陣、錢陣法、四城陣、八卦陣、小龍步法陣等十四項,陣式分明,變化多元。不同於一般金獅陣是由盾牌帶領,耙上無長角的母耙隨盾牌行動,港口慈安宮金獅陣的特色是由耙上長五支角的公耙領陣。造型可愛的「獅旦」也是吸睛的焦點,「獅旦」由一小孩扮演,通常是頭綁頭巾,身穿紅肚兜,腰纏長布巾,戴墨鏡,站立於成人肩上,左手叉腰,右手揮舞彩球,負責引導金獅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