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宋江文化

臺南市關廟區

宋江陣-關廟五甲馬使壇

宋江陣-關廟五甲馬使壇

臺南市關廟區

傳承宋江文化

宋江陣-關廟五甲馬使壇

2023-11-03

為五甲馬使壇專屬陣頭,並參與山西宮王醮繞境活動,在關廟的三團化妝式宋江陣中算是比較完整者。為原台南縣內少數拍面之宋江陣,服飾講究,儀式完整,具特殊性與地方性。表演內容為上代所傳,一代傳一代,在關廟的廟會慶典中相當具有特色。


在廟會的文武陣頭中,宋江陣是表演人數最多、陣數較多,表演時間最長,同時具有濃厚宗教性格,有時被當成神明座前護衛團,可除厄驅煞,是各香科及廟中最具代表性的陣頭之一。 宋江陣的源流雖有多種傳說,比較普遍的記法為源自水滸傳、少林武學實拳派的一支、源自戚繼光鴛鴦陣。另有說法是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中國福建漳泉地方自衛武力團練及清末臺南府城義民旗,學界比較同意係師法戚繼光的「鴛鴦陣」蛻變衍化而來,名稱則顯然由水滸傳而來。因名為「宋江陣」,故與水滸傳108人物的神化有關,目的在於模仿36天罡72地煞的驅邪保安功能,藉以強化陣頭的正統性與宗教意義;清領中期之後,因治安紊亂,復與各地練武強身的團練結合,一方面是自衛組織,另一方面則成為迎神賽會的陣頭。

相關文章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2023-11-07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為本市民俗金鑾宮王醮之藝陣,屬金鑾宮四館之一。目前最早之演出紀錄為1948年。早期是媽祖要啟建王醮時的臨時性團練組織,王醮結束後謝館解散,沒有固定聚會,也沒常態性傳承,2011年起金鑾宮王醮後並無謝館,由廟方無償提供團練空間至今。館東郭江清先生師承林老仲與薛善,演出與傳承近六十年,曲風古樸純正,保有太平歌樂之時代及流派特色。且成員多為茄萣在地人,向心力佳,具強烈保存意願。

2023-11-06

陳英女士具備出色的恆春民謠演唱技藝,能夠表現恆春民謠的六大調。她的表演技巧優秀,唱作俱佳,並且這些表演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即興演出的。她不僅具有深厚的知識和技藝,還能正確體現恆春民謠的特色,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認定基準,即具有代表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