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樂之美

臺南市中西區

十三音

十三音

臺南市中西區

感受古樂之美

十三音

2023-11-03

這個曲藝團體源自於府城祭孔釋奠儀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這些曲目是集眾人智慧所成,具有特殊性,並且在台灣擁有全台首學的歷史地位和背景,這顯示了該團體傳承至今的地方性特質。台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為基礎,發展了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十三音藝術。該團的樂員技巧整齊,達到了較高水準,並擁有能夠體現這項傳統藝術的物件,如樂譜和樂器。樂譜豐富,樂器種類多樣,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曲調方面,既有自創的元素,也有傳承的元素,而且該團定期傳授技藝給後進樂手,是台南文廟祭孔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司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方性特色。團員們的合作默契和專業技巧使得他們的演奏技巧整齊,能夠充分展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質樸性,並且能夠表現出特殊儀節的音樂特色。他們的技法非常優秀,能夠生動地呈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特色。

臺灣有大量的移民始於清代,且大多來自閩粵地區,移民中有一類為科舉性移民,其目的無非便於應試而獲取功名,此類大多集中於政治文教中心,其中不乏略通音律者,移民們基於對家鄉的懷念,常三五好友於廟埕廣場、同鄉會館等地合樂,孔廟為這類秀才、生員讀書之處,因此當時孔廟禮樂局(以成書院前生)的禮樂生皆是這類讀書人,這些府城學子往內地科考皆會攜一二樂器回來,慢慢形成十三音的樂器規模,而樂曲大都源自閩粵浙地區的民間音樂與南北管絲竹樂。 臺南孔廟為舉行春秋二祭禮樂局中須備有禮生及樂生,樂生們為熟習樂器需有相對應的樂曲可練十三音即在此種狀況中成型,據成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三音樂譜《同聲集》所述,「專往閩浙內地招聘樂師教召諸生」,該樂師應非一般民間樂師,可能是府制樂工,除了教習祭孔雅樂,為了提振樂生演奏能力定另教習其所熟悉之民間音樂,十三音於焉成型。

相關文章

2023-11-07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的歷史根深蒂固,起源於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楊添丁、蔡宣德、蔡老慶、王如山、蔣馬來等先賢創立。當時的他們受到媽祖轎班會的啟發,認為開路鼓應該每年都要有集會,於是奉祀唐玄宗時期的「霓棠羽衣曲」和擅長各種樂器的田都元帥為祖師爺,並將開路鼓隊命名為「北港路關鼓」,隸屬於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的明治44年(1911年),朝天宮的管理人蔡然標秀才提出將開路鼓的名稱改為「北港金聲順開路鼓」,這個名字得到了團員的支持。

2023-11-15

埤頭關帝廟之香火始於清康熙年間,廟宇經天災數次重建,人口也因瘟疫敗庄而有流動,戰後初期,埤仔頭人口漸多,庄民乃商議建關帝廟於現址。埤仔頭拍面宋江陣歷史早於建廟之前,約於1940年代前期即已存在,與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關廟下山仔腳關帝廟兩地同為36人拍面宋江陣,合稱「保東三陣」,若有廟會舉行,三陣齊聚,聲勢盛大,如108條好漢再現。

2023-11-14

溯自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水難及移民遷移北港溪南岸後,為感念水災罹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持續每年農曆7月持續由六庄十一角頭輪流主辦,以港口宮為中心,舉辦露天夜普、搭建孤棚方式與頭城及安平孤棚不同,為表恭敬不能直接擺放地面,但須傾聽民眾心聲,故高度架設約為半人高,為雲嘉南一帶少見,具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民眾高度認同、熱心參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