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街穿梭百年時光隧道

新竹市北區

北門老街

北門老街

新竹市北區

北門街穿梭百年時光隧道

北門老街

2023-11-03

新竹市今日是一座現代化的科技城市,然而,三百多年前,這片土地卻是一片荒涼、荊棘叢生、鹿兒奔馳的地方,是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居住地。明鄭時期,臺灣北部發生了番亂事件,也開始了新竹地區的拓墾歷程。

在這段歷史中,有一位名字被人遺忘的人——王世傑,他原籍福建同安,在番亂時期擔任運糧官,為鄭軍提供糧草,因此取得了開墾竹塹的權利。他以竹塹暗街仔為中心,率領福建同安鄉親興建水圳(即後來的隆恩圳),引水灌溉,開墾農地。從竹塹暗街仔開始,他帶領人們向西北、西南兩個方向拓展,建立了數十個聚落。

暗街仔現今只是一條小巷弄,容易被忽視。然而,在東前街36巷,你可以看到一塊木頭上的解說牌,提醒遊客這裡可是「新竹第一街」。

在當時,竹塹地區的居民每天用竹籃挑著農林產品進城販售,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市集,有米市、柴市、炭市、魚市、菜市等,貨品分類非常細緻,市場交易十分活躍。

到了清末的光緒年間(1875-1895),竹塹港開始與中國各港口進行直接貿易,使竹塹城北門大街的商業活動達到了巔峰。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城北門大街的繁華逐漸式微。儘管如此,北門大街上仍然有一些老店在堅持經營,這些百年老店的招牌依然吸引著遊客。

在北門大街上,有一家名為新復珍商行的百年老店。這家店的創辦者吳張煥女士發明了竹塹餅,一種內餡夾有肉粽的美味食品,成為當地的特產。另外,還有一家名為老振興的商店,以及杏春德記中藥行,這些商店在北門大街上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搖。

即便商業風華已逝,但在北門大街上,那些褪色的清水紅磚、斑駁的建築,依然保留著新竹獨特的城市風格和歷史記憶。這片土地見證著時光流逝,也訴說著新竹城市的故事。

相關文章

2023-10-12

長慶廟舊名為「古亭庄福德爺」廟,土地公(福德爺)為漢人農業社會最普遍奉祀之神祉,廟址位處古亭庄村落南側交通要道旁,本廟宇不僅見證早期漢人墾拓古亭地區的歷史,亦是地方共同信仰的無形文化。

2023-11-03

被喻為龍潭第一街的三坑子,是個道地的客家村。昔日三坑子是河道上最繁華的碼頭之一,熱鬧非凡。不過隨著大圳的竣工,大漢溪水位驟降,三坑子的商業功能也逐漸式微。三坑子老街就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範圍大致上是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向外至黑白洗,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饒富古味,吸引許多遊客駐足。三坑子老街保留了客家的傳統特色,另外也是「大尾鱸鰻」、「愛讓我們在一起」等片拍攝地,值得一遊。三坑子的起源可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直到清乾隆年間,西元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該地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於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即為三坑子地名之起源。

2023-10-11

北極玄天宮主祀玄天上帝,此神是蔡氏渡臺始祖蔡公明從家鄉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所迎請來臺,於嘉慶8年(1803)募款創建。廟宇形式保有古風,石雕龍柱古樸雅致;屋脊上的福祿壽三星剪黏,不失雅趣之美;藻井周圍為青石板鋪設,古色古香;廟內正殿前壁堵以杉木雕刻,兩旁壁堵的彩繪,精緻秀麗;此外,木造佛桌和八仙桌、廟簷插角下的古賢人彩繪,也都十分細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