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之活化石

宜蘭縣宜蘭市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宜蘭縣宜蘭市

歌仔戲之活化石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2023-11-02

「壯三新涼樂團」作為宜蘭縣內唯一從事老歌仔薪傳的民間團體,一直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演出不僅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更是對當地傳統歌仔戲的生動演繹,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繁榮。

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壯三新涼樂團」的本地歌仔戲在宜蘭縣被認定具有保存、研究價值,因此經過審查登錄,成為本縣傳統藝術的一部分。這項登錄不僅是對「壯三新涼樂團」的肯定,也是對宜蘭縣歌仔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承諾,使得這門古老藝術能夠在當代得以延續,繼而流傳下去,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歌仔戲的形成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歌仔」原本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流傳於漳州地區。「車鼓戲」則屬於歌舞小戲,民間俗稱「車鼓弄」,亦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曲調與車鼓小戲也傳入台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的台南、鹿港、艋舺等地區,是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在宜蘭地區,則多屬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民間所流傳的歌仔就在宜蘭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有作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身段動作,形成只具有戲劇雛型的歌舞小戲,後來本地歌仔又融合台灣各種表演藝術的精華,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歌仔戲。 本地歌仔是歌仔戲的雛型,以「落地掃」型態演出,屬於歌舞小戲演出形式,從落地掃演出型態可以瞭解歌仔戲最原始的樣貌,藉以追溯歌仔戲的演變過程。 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於蘭陽平原,但「本地歌仔」子弟聚集在公園內「滾歌仔」的景象已不復見。2006年兩位薪傳獎得主陳旺欉及林爐香藝師相繼過世,本地歌仔傳承前景堪憂。

相關文章

2023-11-03

慶美園戲劇團是一個具有一定水準的演出團體,其劇團的佈景和道具具有保存價值,並且其傳統採茶戲曲藝術展現已達到登錄的基準。這些保存團體的努力,使得客家大戲得以在當代社會中繼續存在,並且保持著其獨特的藝術風采。透過他們的努力,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這一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傳統劇種。

2023-11-02

「和成八音團」於1979年創立,是一支位於桃園縣八德市的民間樂團組織。該團在1994年開始提供授課,並於2001年正式立案。團長袁明瑛先生為創團人,他精通鼓和揚琴等樂器。袁明瑛的祖父袁奕麟在光復初期就集合同好學習北管和八音,並請來八音老師朱誠正(為范姜文賢的學生)進行指導。

2023-10-13

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西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 ),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清廉,頗受地方人士愛戴;過世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禮致祭以祈求民安物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