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桃園市中壢區

客家山歌-賴碧霞

客家山歌-賴碧霞

桃園市中壢區

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賴碧霞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台灣的客家山歌傳承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漢人開始移民到台灣並帶來了客家山歌的傳統。最初,山歌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山野間流傳,主要是一些喜好歌唱的人在自娛自樂中演唱。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清中葉之後,台灣北部的客家人在桃竹苗三地形成部落,客家山歌逐漸成為當地主流的表演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台灣的客家山歌在音樂部分可以區分為「老時」和「新時」兩個詞彙。在音樂的內涵方面,「老時山歌」的節奏自由,保留了原始客家歌謠的特點。在藝人的表演和實踐過程中,「老時山歌」逐漸演變為「山歌子」,而「平板」則不是從「山歌子」演變而來,它的源流甚至比「山歌子」還早。最初,採茶的藝人演唱的「老時山歌」逐漸過渡成為「新時採茶」,也被稱為「老腔平板」。最後,「老腔平板」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新時平板」,即現代客家山歌的主要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老山歌」是客家山歌的傳統形式,但根據學者的研究,「平板」和「山歌子」實際上源於客家戲曲的流行,是戲曲中的唱腔。而賴碧霞女士則以民歌的方式演唱,不僅傳承了傳統山歌,還將客家戲曲中各種腔調融入其中,成為民歌表演的一部分,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內涵。

相關文章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2023-11-06

張日貴將屏東滿州民謠保存下來,這種音樂源於最基層的生活文化,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他的工作有助於保護和傳承這種音樂形式,同時開創了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使得當地文化得以保存。張日貴的努力使得滿州民謠具有獨特的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他的創作和表演豐富了這種音樂風格,並且帶有他自己對於當地人情世故的獨特理解,使得音樂更具情感和生命感。儘管保存者能夠開創音樂特質,但滿州民謠的傳承並不容易。這種音樂形式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才能確保它不會失去。張日貴的工作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這種傳統音樂的認識,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學習和傳承的機會。

2023-09-18

楊蓮英女士坐科11年,基本功札實穩健,在京劇武旦方面有獨到之表演心得,能戲甚多,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認定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