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渭流芳八音情

桃園市平鎮區

客家八音─范姜文賢系統

客家八音─范姜文賢系統

桃園市平鎮區

陶渭流芳八音情

客家八音─范姜文賢系統

2023-11-02

范姜新熹是桃園縣客家八音界的傑出教育者和藝術家,自十三歲開始學習客家八音,並在十七歲時開始教授八音,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豐富教學經驗。他所教授的學生遍及桃園縣,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八音樂手都是他的學生,人數達三百人以上,顯示了他在八音教育上的卓越貢獻。

在他的帶領下,台灣省北區客家八音聯誼會和桃園縣客家八音協進會相繼成立,會員眾多,為客家八音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組織化的平台。范姜新熹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教育者,還是客家八音藝術的優秀代表,他的教學方式和曲目選擇都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肯定和喜愛。

客家八音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音樂藝術,起源於周朝時代的魯國相公,並在後來的歷史中不斷發展和演變。在范姜新熹的指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各種傳統曲目,包括《剪剪花》、《鐵金花》、《雪梅歌》、《大開門》等,並且在演奏中展現了優美的旋律和獨特的表現技巧。

范姜新熹的辛勤教學和對客家八音藝術的熱愛,使得這項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同時也豐富了桃園縣的文化生活。他的貢獻和努力在客家八音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認定范姜新熹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客家八音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的能力,同時具有該項目傳習能力與意願,並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的人選,值得被登錄為桃園縣客家八音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關文章

2023-11-10

「遶境」出巡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普遍常見的活動,是指神明巡視轄區,一般神明也有所謂「溫庄」的活動。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祈求合境平安。九庄媽的祭祀組織可以祭祀圈概念含概,雖無實質廟宇,但九庄媽相關祭祀活動,包括請媽祖、過爐、出巡及到食水嵙刈香,其祭祀費用皆由輪值庄頭負擔,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亦有巡境的範圍,可說是一個有神無廟的地方性祭祀圈。九庄媽信仰對於新社地方社會、文化與歷史具有型構「新社地方」的精神動力、為地方拓墾歷史記憶、地方文化發展根基等特殊且深厚的意義。

2023-11-13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分別是由「封印送神」及「禮樂迎神」兩項民俗而組成,於1993年(民國八十二年)首舉,當時鹿耳門媽指示為感念諸神鎮海之功,增加「鎮海之祭」,感念眾神庇祐,也是送迎神儀典中唯一一次的海祭,之後便無此儀式。 鹿耳門天后宮所辦之封印送神與禮樂迎神分別接承自民間之舊俗中的農曆12月24日送神及正月初4迎神之俗。

2023-11-14

福建同安族群於乾隆初年至大龍峒地區開墾,並將原鄉奉祀的保生大帝信仰帶至當地,大龍峒保安宮約在嘉慶十年(1805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起建而成。「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大龍峒保安宮重要的年度盛事,大正14年(1925年)4月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載:「當市大龍峒保安宮。奉祀保生大帝,威靈久著。……六日午後為保生大帝神駕,出遊境內之日。過午各音樂團神輿等到保安宮齊集。于神輿遶境,全無阻礙,于是稻江附近各藝閣、音樂團,暨其他一切行列,……由午後一時半啟發,經大龍洞町、出大橋町、永樂町、遶太平町、日新町等。」為當時保生大帝誕辰遶境之形式、規模與範圍。大龍峒保安宮之祭祀與廟會習俗發展至今,信眾熱烈參與,為地方重要的盛典,戰後政府提倡節約祭祀,廟會的辦理規模較小,但是其格局與形式未有太大改變,保安宮於1994年以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核心,開展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過火、三獻、放火獅及家姓戲等民俗儀式及相關活動,並辦理藝文、古蹟導覽等教育推廣活動,反映在地迎神文化及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