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家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朱清松

北管-朱清松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音樂家

北管-朱清松

2023-11-02

朱清松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他的唱腔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中獨具一格,嗓音高亢特殊,樂器技法優異,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特殊性。

朱清松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他參與偶戲後場,同時與共樂軒合作,成為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活動的重要主力。他的活動不僅在藝術上有所貢獻,還在地方性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朱清松的藝術成就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

相關文章

2023-10-13

天燈又名孔明燈,起源於三國時代,相傳由諸葛亮 (孔明)首創,當初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利用熱氣球原理製成孔明燈,以利聯絡。至於平溪天燈由來,據當地耆老口述始自前清道光年間,大陸沿海民眾先後移居該地開墾,時有盜匪作亂,騷擾村民,村民因而時需避難山中,一旦危機解除,方由村中留守之壯丁以施放天燈為號,通知村人返家。其後時局漸定,施放天燈卻因此而成為平溪特有之傳統民俗。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2023-11-07

馬蘭複音唱法仍以領唱(獨唱)、高音(獨唱)、歌者即興、自由對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多聲部的複音唱法。保存者(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1997年創立,創辦人為郭子雄、高淑娟,師承馬蘭部落長者李原信、汪寶連、陽順英;新馬蘭部落長者林振葉、林振鳳;馬當部落長者郭英男、郭國治;康樂部落長者陽登山、豐福明、吳葉枝等人,主要展演為馬蘭阿美複音唱法「自由對位」歌唱形式,並融合歌舞劇形式展演,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