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家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朱清松

北管-朱清松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音樂家

北管-朱清松

2023-11-02

朱清松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他的唱腔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中獨具一格,嗓音高亢特殊,樂器技法優異,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特殊性。

朱清松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他參與偶戲後場,同時與共樂軒合作,成為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活動的重要主力。他的活動不僅在藝術上有所貢獻,還在地方性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朱清松的藝術成就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

相關文章

2023-11-14

目前下淡水溪兩岸,包括高雄大樹、高雄大寮、目前屏東市(大洲里含大洲、頭前溪、六塊厝)、屏東萬丹等地的輪流做大功祭典,十分積極,民間自我認同度高,且因當地祭祀民眾對於此一歷史脈絡仍然清楚,所以持續保持著自主性、自發性地參與祭典活動。搭壇為祭場-下淡水溪請水(迎請英靈)-慶公筵-送水(恭送英靈),顯著反映下淡水溪兩岸六庄頭族群或生活與文化之特色。表此俗為下淡水溪東西兩岸六庄頭之特色民俗,存在時間已有一段歷史,同一事件引發的跨縣市(屏東市、萬丹鄉、大樹鄉、高雄市大寮區)民俗,有地域性統合之特色。

2023-11-02

邱火榮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北管音樂、唱腔和樂器造詣的藝師,他的藝術表現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他不僅在北管音樂方面造詣深厚,還在傳承教學方面不遺餘力,是北管藝術界一位備受尊敬的工作者。

2023-11-03

保存者賴宜和是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客家大戲藝師,不僅長期從事客家大戲表演藝術,還具備京劇、客家小戲、歌仔戲等多種劇種的演出技藝。他對客家大戲的相關知識和技術非常熟悉,能夠正確體現這一傳統表演藝術的精髓,並具有深厚的造詣。賴宜和具備傳習客家大戲的能力和意願,願意將自身的知識和技藝傳授給後人,推動客家大戲的傳承與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