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土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藝術性。
張金土熟稔北管音樂頭手鼓及絃樂,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方面獨具一格,曾參與亦宛然、小西園等後場演出,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具有特殊性。
張金土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技藝純熟,他在地方性北管音樂活動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技藝,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地方性標準,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張金土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藝術性上,還體現在特殊性和地方性上。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