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07

右昌光安南樂社成立於昭和3年(1928年)該社附屬於右昌元帥府,該廟為右昌地區的信仰中心,社員皆為右昌子弟,本著對神明的崇敬,藉由南管演出來榮耀寺廟與神明,尤其祀君」演出更表現出地方特有審美觀。右昌光安南樂所累積之曲目與類型完整、齊全;樂社營運長久穩定,與宫廟間關係緊密,且在社區祭儀及社交生活上保持活躍,為台灣現存館閣之鮮明代表。

2023-10-13

風獅爺起源,目前尚無確切的資料,金門的風獅爺,據推測乃由於明代中葉之後,金門因煮鹽、海盜危患,使樹木大量減少,每屆秋冬之季,風砂肆虐,居民為風砂疾病所苦,故於迎風及路口處,設置風獅以鎮風制煞,相因而成習俗。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