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14

溯自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水難及移民遷移北港溪南岸後,為感念水災罹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持續每年農曆7月持續由六庄十一角頭輪流主辦,以港口宮為中心,舉辦露天夜普、搭建孤棚方式與頭城及安平孤棚不同,為表恭敬不能直接擺放地面,但須傾聽民眾心聲,故高度架設約為半人高,為雲嘉南一帶少見,具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民眾高度認同、熱心參與。

2023-11-07

公親里清水寺管理委員會的太平歌陣頭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價值。首先,在演奏和歌唱方面,樂器演奏與歌者的唱和相得益彰,樂聲和歌聲融合一體,呈現出古調風韻之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這種整齊而和諧的表演,展現了他們在太平歌領域的卓越技藝。其次,公親里清水寺陣頭的獨特性體現在他們的自組陣頭和固定團練上。村莊里的居民自發自組陣頭,並且定期進行團練,這種自主性的組織和訓練不僅增進了他們的唱奏技巧,還使他們能夠投入曲譜文字化和保存工作,保存太平歌譜,以供後人傳唱。這種保存和傳承的努力,使得太平歌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也表現出他們特殊的藝能表現。最後,公親里清水寺陣頭與宗教信仰活動緊密聯繫。他們的表演和宗教信仰活動相互依撐已超過百年,這種緊密的聯繫不僅強化了他們對太平歌的傳承,還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作為西港香境溪南唯一的太平歌陣頭,他們承載著地方文化的厚重歷史,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貌。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他們的表演更加豐富多樣,充滿了特殊性和地方性。

2023-11-08

中石硬港得意堂成立於民國四十幾年,當初的成立原因是因為中石硬港的頭人與石硬港得意堂的頭人不和,於是脫離並自行成立了北管軒社。到了民國五十一年,由於經營北管軒社的開銷相當大,中石硬港的頭人放棄經營,由三坑地區的人士接手該堂,並且將其改名為三坑得意堂。當時,三坑地區的主要產業是礦業,該堂得到了礦坑業主的支持,因此在民國五〇年代後,逐漸穩定發展,並且在後來轉向博弈事業,資源來源穩定,逐漸成為石硬港地區規模較大的軒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