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靈戲精

臺北市松山區

歌仔戲-陳鳳桂

歌仔戲-陳鳳桂

臺北市松山區

舞靈戲精

歌仔戲-陳鳳桂

2023-11-02

陳鳳桂外公自組戲班,父母皆為歌仔戲演員,承襲表演家風,自小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母親將其送入「藝霞歌舞劇團」學習。1984年「藝霞歌劇團」結束後,陳鳳桂帶領藝霞的姊妹們加入餐廳秀及工地秀,見證了台灣經濟榮景的新局面。1985年陳鳳桂陸續參加「台視楊麗花歌劇團」、「中視歌劇團」、「華視葉青歌仔戲團」開始電視歌仔戲的演出。

陳鳳桂具有全面的表演藝術,包括傳統唱腔、角色扮演,內外台演出等,她的肢體動作和音色共鳴能因應不同行當和角色轉換而有不同的細緻處理,藝術性極高。早年受教於「藝霞歌舞團」,接受東西方各類舞蹈肢體和西方音樂唱曲訓練,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轉化為歌仔戲的演出形式,形成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具有特殊性。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保存者以精湛的電視和精緻歌仔戲表演為觀眾熟知,深受好評,凸顯了劇種的地方性。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發展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萌芽到成形,可分為小戲階段和大戲階段。 小戲階段為在宜蘭一帶的藝人以源自大陸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來說故事,之後逐漸吸收車鼓小戲的表演形式,以簡單的角色來舖演故事,成為歌仔戲的雛形。 大戲階段則是在小戲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歌謠音樂,以及其他流傳於台灣的大戲劇種之表演成分,逐漸演變為成熟的大戲演出形式。

相關文章

2023-11-08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1930一2014),享壽86歲,綽號老塗獅,臺灣雲林北港人,武術家及中醫家。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出生於昭和5年(1930),出自北港勤習堂,30年代師承北港勤習堂第三代陳水來老師父(黃清塗之義父),學習武術、白鶴獅陣及白鶴獅製作技術,後來初設舘號為「北港勤習堂 鳳陽國術舘」,民國49年(1960)以自家班底跟隨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聖誕遶境,後來舘號正式更名為「北港老塗獅」。

2023-11-13

小琉球,襟懸於台灣西南方約8海浬的海域,距離高雄港約12海浬。這座珊瑚岩礁小嶼分為八個村,四個角頭,村落中豎立著宗教寺廟,其中以碧雲寺主祀觀音佛祖,三隆宮主祀池、吳、朱三府王爺而聞名。三府千歲的信仰源於清乾隆初年,由來自閩省鯉城的詩穎川族人陳明山君率眾帶著池、吳、朱三府王爺的香火來到小琉球。最初的草廟建在碧雲寺左側,即舊電廠的原址,後來於乾隆50年擇定現在的廟址。經歷多次改建,並選擇在祖峰回顧中找到《雙鳳朝陽》的吉穴「坐坤朝艮」,供奉著各大德,成為眾人朝夕膜拜、祈福的聖地。

2023-11-13

蘇厝長興宮主祀十二瘟王(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自古便為蘇林二庄的信仰中心。千歲爺信仰的形成由來是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蘇厝人於曾文溪畔拾得十二瘟王之王船,亦有另一說則為蘇姓祖先從原鄉攜帶而來;不管那一說法正確,瘟王信仰的落腳,刺激了之後瘟王祭的形成。長興宮的正式建廟則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特別的是雖主祀十二瘟王,卻沒有雕塑神像,只供奉象徵瘟王的王令,另外則陪祀開漳聖王、總趕公、田都元帥、田府元帥、雷府大將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虎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