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戲劇團的寶

臺北市內湖區

歌仔戲-孫榮輝

歌仔戲-孫榮輝

臺北市內湖區

一心戲劇團的寶

歌仔戲-孫榮輝

2023-11-02

保存者孫榮輝先生具有深厚的戲劇家傳,他刻苦習武、學戲,廣泛接觸各種劇種,並融合精華,塑造出獨特的歌仔戲演出風格,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這種表演藝術的多元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有藝術性。

孫榮輝先生獨具特色的演出風格融合了民俗武術技藝,尤其擅長扮演美猴王,展現出獨步江湖的演出技巧,具有特殊性並具有經典價值。這種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具有特殊性。

孫榮輝先生的演出風格融合了傳統歌仔戲、京劇、崑曲、福州戲、北管戲曲和電影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這種地方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目,具有地方性。孫榮輝先生的豐富經歷和多元表演風格使他成為戲劇界的瑰寶,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發展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萌芽到成形,可分為小戲階段和大戲階段。 小戲階段為在宜蘭一帶的藝人以源自大陸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來說故事,之後逐漸吸收車鼓小戲的表演形式,以簡單的角色來舖演故事,成為歌仔戲的雛形。 大戲階段則是在小戲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歌謠音樂,以及其他流傳於台灣的大戲劇種之表演成分,逐漸演變為成熟的大戲演出形式。

相關文章

2023-11-10

在清治康熙年間,福建移民大量進入彰化平原開墾,福建漳州蕭姓族人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20年(西元1755年)以前,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2023-11-06

少妮瑤·久分勒分於1992年就讀神學院時,受到施余金城(Sujalu)的啟蒙,開始接觸排灣族的鼻笛音樂。在她的回憶中,小學時曾經見過部落內的耆老吹奏單管鼻笛,但當時並未意識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只知道那是她們馬里巴(Maljipa)部落東源村的音樂。直到進入神學院音樂系,莊春榮(哈尤·尤道)牧師開設了原住民樂器課程,並邀請不同族群的藝人來校內教授傳統樂器,少妮瑤才開始意識到民族音樂的概念。

2023-11-14

Mikongu(米貢祭)是目前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第十六族—卡那卡那富族兩項重要祭典之一, 祭典儀式內容早見於日本殖民時期總督府的調查文獻當中,例如,《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佐山融吉2015[191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以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小島由道2001[191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由此可知,根據文獻紀錄,此祭典已經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