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共存,編織歡與憂

臺北市士林區

布袋戲-許王

布袋戲-許王

臺北市士林區

人偶共存,編織歡與憂

布袋戲-許王

2023-11-02

許王先生是一位從小就開始學習布袋戲的藝術家,5歲時就開始登台表演,14歲時成為父親的助手,並在20歲時繼承父業,成為「小西園」的主演,至今已經從藝超過半個世紀。他被同行演師和戲迷譽為掌中戲的「戲狀元」,享有卓越的聲譽,是布袋戲界的典範。

許王先生不僅在布袋戲的演出上有卓越成就,還致力於創作,並在文武場方面有著優秀的傳承。他的貢獻不僅止於舞台表演,還包括對布袋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為布袋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相關文章

2023-11-07

林竹岸藝師精熟歌仔戲後場音樂演奏,並且經歷了歌仔戲發展的各個階段,包括內台、賣藥團、廣播、外台、劇場等,並且熟悉多種劇種的後場音樂,如歌仔戲、客家戲、九甲戲、京戲、亂彈戲、布袋戲等,以及西樂的音樂內涵。

2023-11-07

太平清歌為臺南本地重要南管系統歌館文化,並有其特殊流派特色以及地方俗民藝術文化趣味。麻豆巷口集英社創設於日治時期,與麻豆昔時迎暗藝有關,已傳承至第五代,仍見活力與傳承動能,且保留南管曲樂80首以上,人人可彈拉唱曲,前後場均可互換,具藝術價值。

2023-11-06

口鼻笛在排灣社會制度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音「高下清濁中節度」,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口鼻笛為兩種樂器,一是用嘴吹的口笛,一是用鼻吹的鼻笛,口笛在排灣社會裡是談戀愛時,少男用口笛來追求少女與紓發失戀的情緒,鼻笛樂音哀愁則是用於喪事時,安慰親屬。傳統口鼻笛是三至五孔,傳統的口鼻笛在排灣社會中只有具有地位、功績、視為勇者的男人才可吹奏,是排灣族人精神與情感的重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