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同行 阿玉旦

桃園市平鎮區

客家戲-黃秀滿

客家戲-黃秀滿

桃園市平鎮區

母女同行 阿玉旦

客家戲-黃秀滿

2023-11-02

黃秀滿是桃園縣客家戲曲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具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和優秀的演技。她是客家名伶阿玉旦的女兒,承襲母親的藝術傳統,延續了客家採茶戲、客家大戲的表演風格。她所領導的黃秀滿歌劇團在桃竹苗三縣客家庄區積極演出,曾參加多次戲劇比賽,多次獲得獎項,展現了團隊的優秀表現。

在音樂風格上,黃秀滿歌劇團主要演出客家採茶戲、客家大戲,劇目豐富多樣,包括《三娘教子》、《雪梅教子》、《孝子不記仇》、《乞米養狀元》、《太平天國》等。團隊的演出不僅保留了傳統客家戲曲的特色,還不斷創新,錄製了多部客家採茶戲錄影帶,推廣了客家戲曲文化。

儘管面臨現代觀眾減少和經費不足等困難,黃秀滿依然堅守著對客家戲曲的熱愛和堅持,致力於保護和傳承這一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她的貢獻和努力使得客家戲曲在桃園縣得以延續,對於當地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認定黃秀滿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客家戲曲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的能力,同時具有該項目傳習能力與意願,並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的人選,值得被登錄為桃園縣客家戲曲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關文章

2023-11-13

雍正年間有一窯工楊謙自笨港到縣城來應募工事,工作完成之後,求自笨港媽祖佑身的香火袋放置於工寮內未帶走而產生神蹟,肇成南瑤宮建廟之緣由,隨著南瑤宮媽祖香火的興旺,宗教活動亦熱絡起來,進香活動為主要型式,據《彰化縣志》記載:「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驗。」 。 南瑤宮何時開始前往笨港進香的起源年代不詳,目前可朔至最早的記載為嘉慶19年(西元1814年)的〈南瑤宮老大媽會合約書〉,為了要前往南瑤宮香火起源地笨港進香,信徒們紛紛成立輿前會,亦即媽祖會,簡稱媽會,在媽祖進香活動中,擔任抬媽祖神轎的榮職,十個媽會陸續成立於嘉慶年間至日治初期,會員分佈於臺中盆地、彰化平原與南投部分地區,形成南瑤宮媽祖的信仰團。在各地多次的進香迎媽祖的活動中,都有媽祖顯靈庇佑的神蹟產生,並一再廣傳,因而有「彰化媽祖廕外方」之說。

2023-11-14

’a’owaz是賽夏族人向天神koko' wa:on祈求能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族人能安居樂業生活。是賽夏族農耕小米文化的象徵,為全族性的祭儀早期為四種祭儀分別是祈晴祭、祈雨祭、祈鎮風、祈驅疫,祭典執行的內容會隨著目的而不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鎮風祭已廢止,而祈雨祭、祈晴祭和驅疫祭合併成為祈天祭。1945年之後,祈天祭每年舉行,並未中斷,歷次祭典儀式大致依照舊俗並無改變,並與文獻記載之儀式過程相符。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與實踐,保留完整的祭典儀式結構。

2023-11-06

口鼻笛在排灣社會制度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音「高下清濁中節度」,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口鼻笛為兩種樂器,一是用嘴吹的口笛,一是用鼻吹的鼻笛,口笛在排灣社會裡是談戀愛時,少男用口笛來追求少女與紓發失戀的情緒,鼻笛樂音哀愁則是用於喪事時,安慰親屬。傳統口鼻笛是三至五孔,傳統的口鼻笛在排灣社會中只有具有地位、功績、視為勇者的男人才可吹奏,是排灣族人精神與情感的重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