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桃園市中壢區

客家山歌-賴碧霞

客家山歌-賴碧霞

桃園市中壢區

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賴碧霞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台灣的客家山歌傳承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漢人開始移民到台灣並帶來了客家山歌的傳統。最初,山歌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山野間流傳,主要是一些喜好歌唱的人在自娛自樂中演唱。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清中葉之後,台灣北部的客家人在桃竹苗三地形成部落,客家山歌逐漸成為當地主流的表演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台灣的客家山歌在音樂部分可以區分為「老時」和「新時」兩個詞彙。在音樂的內涵方面,「老時山歌」的節奏自由,保留了原始客家歌謠的特點。在藝人的表演和實踐過程中,「老時山歌」逐漸演變為「山歌子」,而「平板」則不是從「山歌子」演變而來,它的源流甚至比「山歌子」還早。最初,採茶的藝人演唱的「老時山歌」逐漸過渡成為「新時採茶」,也被稱為「老腔平板」。最後,「老腔平板」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新時平板」,即現代客家山歌的主要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老山歌」是客家山歌的傳統形式,但根據學者的研究,「平板」和「山歌子」實際上源於客家戲曲的流行,是戲曲中的唱腔。而賴碧霞女士則以民歌的方式演唱,不僅傳承了傳統山歌,還將客家戲曲中各種腔調融入其中,成為民歌表演的一部分,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內涵。

相關文章

2023-11-06

陳英女士具備出色的恆春民謠演唱技藝,能夠表現恆春民謠的六大調。她的表演技巧優秀,唱作俱佳,並且這些表演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即興演出的。她不僅具有深厚的知識和技藝,還能正確體現恆春民謠的特色,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認定基準,即具有代表性。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