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埔八音樂師

新竹縣北埔鄉

客家八音─賴義發

客家八音─賴義發

新竹縣北埔鄉

臺灣北埔八音樂師

客家八音─賴義發

2023-11-02

賴義發先生擁有近八十年的八音演奏經驗,精通各種八音樂器,並在各地進行演出。他的師承和技藝反映了客家八音的知識和文化脈絡,具有代表性。賴義發先生不僅擁有豐富的八音演奏經驗,還有傳承客家八音的能力和意願。他的學習過程中曾向多位老師學習,表現出對於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傳承的決心。賴義發先生的學習和表演活動都發生在客家文化的脈絡下,他的演奏活動貢獻了客家八音藝術的保存和傳承。


傳統表演藝術歷史背景- 「北管」是一種曲調十分高亢激昂的音樂,具有北方民族的強烈性格,因此,與南管對稱為北管。一般常與演戲結合,在台灣的北管戲曲包括亂彈及四平戲。從音樂上說,北管音樂中最重要的吉慶音樂,如三仙會及醉八仙,是台灣流傳最廣最普遍的戲曲。 「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族群在不斷遷徒中,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即稱之為「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常於節慶、宴客與祭祀場合演奏。而演奏的形態則分為「鼓吹」與「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其中「鼓吹」又稱為「吹場」,乃以嗩吶為主,鑼鼓為輔。其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弦索」也分為兩類,一為絲竹樂器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多為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則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間小曲、傳統大曲等。

相關文章

2023-11-14

金包里慈護宮俗稱「金包里(裏)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為金山、萬里地區民眾之信仰中心。而在「天后宮」(金包里媽祖廟舊稱)創建之前,金包里已建有小祠奉祀金面媽祖,地點在今日慈護宮後方的中山公園山邊,(今闢建為公共免費停車場)。此金面媽祖係於嘉慶年間,在野柳海岸海蝕岩洞(又稱媽祖洞),由林姓漁民發現這尊約8吋金面小型媽祖神像,當地尊稱為「金面二媽(開基二媽)」。

2023-09-18

承襲龍潭龍鳳頭八音系統的謝旺龍先生,自 19 歲開始學習八音,歷經八音從喜慶拚場的熱鬧興盛,逐漸不再成為婚喪喜慶儀式的要角,其師徒制的傳承、口傳心授的指導模式也逐漸隨著文化沒落而消失。

2023-10-13

澎湖地區的傳統蒙面習俗為適應澎湖特殊天候條件而形成的,澎湖地區特有的傳統衣飾。地處亞熱帶的澎湖群島,夏天有驕陽如炙,冬天有鹹風肆虐,婦女長年在潮間帶捕魚及在田野裡耕作,臉、眼、髮、膚很容易受到鹹風烈日的傷害,因此出門勞動時皆習慣以毛巾以及約3台尺見方的布巾將整個頭臉包裹起來(只露出眼睛),以防被灼傷。因蒙面者多為女性,故有「蒙面女郎」的別稱,但亦有極少部分的男性作蒙面裝束。近年來因為社會型態轉變,年輕一輩多不再從事農漁生產,以致蒙面的習俗已逐漸式微,但澎湖傳統蒙面的包覆法仍具相當的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