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06

陳英女士具備出色的恆春民謠演唱技藝,能夠表現恆春民謠的六大調。她的表演技巧優秀,唱作俱佳,並且這些表演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即興演出的。她不僅具有深厚的知識和技藝,還能正確體現恆春民謠的特色,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認定基準,即具有代表性。

2023-11-13

拼板舟的建造技術,是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與漁團組織及飛魚季祭儀,有緊密相連的關係。拼板舟的造船技術,保存了雅美(達悟)古代文化的遺跡。在大船落成禮(mapabosbos)時,全體動員,過程的儀式性令人讚嘆。拼板舟和大船落成禮,兩者構成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價值。

2023-11-10

在清治康熙年間,福建移民大量進入彰化平原開墾,福建漳州蕭姓族人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20年(西元1755年)以前,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