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13

大路關石獅公信仰於2008年(民國97年)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登錄為國家文化資產民俗信仰類資產加以保護,其具有傳統、歷史、文化、地方與典範性,石獅公在地方所彰顯的是客家族群不畏艱難,與大自然搏鬥求生存的硬頸精神。大路關地區以農曆2月29日獅老三完工之日做為石獅公生的日子,並於2013年(民國102年)起開始辦理石獅公文化季。石獅公文化季內容豐富,如:踩街繞境遊行、石獅公攝影展、在地產業行銷推廣、祭典儀式、各單位社團表演,除了活絡現場氣氛外,也聯繫了村莊中居民彼此之間的感情。

2023-11-14

共和堂管理委員會與陣頭了解相關民俗與陣頭等知識、技術與文化表現形式,歷年來參加團練的教練、副教練傳承各項陣頭技術都盡心盡力,民俗文化表現形式都能充分展現。具有積極的相關意願,目前參與情況良好,每科結束也是一個階段性,本次差爺下科的即可進階為五毒大神成員,而五毒大神成員於下科即是邢具爺或助教,而助教必需經過各個層面都要能熟識例如:協助指導、新成員的訓練、衣服的穿戴、頭盔的配帶,安館安排等等…如均能得到耆者們的認同,才可以考慮進任為教練人選。每次團練或是出陣時,過去曾參與五毒大神陣之學童,雖然年紀增加,卻也都會回來協助指導,共同訓練五毒大神陣之新成員,以便出陣,且積極推動相關傳承工作。

2023-11-14

由金門縣黃氏宗親會進行恭迎紫雲始祖守恭公巡安民俗活動,此巡安活動傳承迄今約有百餘年之歷史(始於清宣統元年,1909 年);後再於農曆二月十八日於值年村落黃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而浯島恭迎紫雲始祖初始原僅為五股,後至二十一世紀初期考量人口繁衍之眾,遂區分出第六股(尚義、后壟,金門城)。今紫雲黃氏宗親在金門主要分成六股,獨立的四大股為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另有六個小股因經費因素考量合組成二大股,其中一合股是由英坑、東店、官澳所組成,另一合股是由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所組成。因此,使得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四大股聚落每六年輪值一次,而二合股中的英坑、東店、官澳、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等六聚落則每十八年輪值一次;其中之一合股輪值順序為英坑、東店、官澳;另一合股輪值順序為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則未參與輪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