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老頑童

臺北市中正區

風箏-謝金鑑

風箏-謝金鑑

臺北市中正區

風箏老頑童

風箏-謝金鑑

2023-11-01

無論從傳統到創新的風箏在造形上,色彩上均具有美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藝術性。

製作之風箏在天上飛翔、鳴叫,必須對力學,氣流都要有所了解,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具特殊性。

由客家地區出發,製作台灣民間特色風箏,具傳統地方色彩,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目,具地方性。

相關文章

2023-11-08

莫永崇於民國33年3月中斷學業,前往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編,師承張清波先生及助理教師黃宗能(原名黃滿)。在民國42年,受到黃滿老師推薦,莫永崇進入南投縣特產工藝研究班,進行為期4個月的研習。在這段期間,他有幸得到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老師的親自指導。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2023-11-09

蔡德太熟知傳統木雕的技藝與知識,尤擅廟宇、祠堂鑿花,工法細緻,技藝精湛,並能自繪畫稿,對畫面空間佈局、題材安排或線條表現,均能掌握得宜。40多年來其作品散布全臺各地。從事古蹟的鑿花修復20多年,有豐富經驗,甚至新加坡亦有修復作品。蔡德太除納有門徒外,並於大學及及地方文化單位開設鑿花推廣課程,傳習能力及意願皆足。蔡德太師承張永全與黃澄雄門下,也收藏潘麗水等繪師原稿,積極從前輩大師的畫稿中學習構圖、佈局與傳統題材運用,充分掌握技藝及運用場域之表現形式。其鑿花雕技、圖案設計及實務施工能力均優異,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