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現代陶藝大格局

臺中市清水區

陶藝-李幸龍

陶藝-李幸龍

臺中市清水區

開展現代陶藝大格局

陶藝-李幸龍

2023-11-01

李幸龍先生是本市陶瓷工藝領域的重要人物,他擁有豐富的陶藝創作經驗並且熱愛漆藝技術。他的作品獨具特色,融合了傳統陶藝與漆藝的精髓,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采。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李幸龍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方式,將漆藝的細膩和陶藝的堅韌相互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不僅在器型上顯得厚重堅實,在表面的雕刻和漆面裝飾上也充滿了藝術的靈氣。他的技術多元,作品既有古典的優雅,又帶有現代的時尚感,展現了他卓越的藝術造詣。李幸龍的創作不僅贏得了眾多獎項,也在本地區域形成了獨特的陶藝風格,他的傳承工作更是為後人開闢了新的藝術之路。

臺灣的陶藝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的考古遺址,並且在原住民社會中有著悠久的傳統。現代陶藝創作起源於1960年代中期,陶藝工作者受到來自歐洲、日本、美國等地的影響,開始嘗試各種創新觀念和技法。臺灣的現代陶藝發展呈現兩大主要趨勢:一方面,在造型上突破了傳統的瓶罐形制,另一方面,在釉藥的應用上進行各種實驗,使作品呈現出多變的效果。這種多樣性的風貌,將現代陶藝推向了一個嶄新且豐富多彩的局面。在臺灣地方藝術發展史上,陶藝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展現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穎派事傳統彩繪70餘年,熟知彩繪技法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建築彩繪技藝所需相關知識及工序均能掌握,且技藝精良,亦長年在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擔任建築彩繪修護匠藝,具備傳統「彩」與「繪」的能力與技藝。陳穎派藝師彩繪精良,題材豐富,繪工細緻,並熟知傳統知識,具傳習能力,並有二位兒子傳承其技藝與知能。具傳承體系與明確師承,傳承系譜完整,亦反映在地脈絡。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時齡十二歲的陳穎派開始隨父親陳萬福習藝,從磨粗紙→整理環境、打雜→學調公灰、拌豬血土、煮桐油→披麻捉灰、地仗處理、色料調配→畫垛頭、垛內等依序學習傳統彩繪工法,十幾歲就出師獨當一面,從事廟宇彩繪,常與同行切磋以增進畫藝。

2023-11-01

林天生先生是傳統細木雕技法的傳承者,他的作品完美展現了細木雕的傳統技法,每一件作品都充滿藝術神韻。他擅長鑿花技術,表現非常細緻優美,尤其在花草、龍鳳、人物等主題的雕花上,他的雕工流暢細緻,展現了傳統藝術的卓越水準。他堅持傳統木雕本業的傳承,不僅保持著優秀的傳統雕刻技法,還以地域木作藝術的特性,緊密聯繫著大溪木雕的傳統文化。

2023-11-08

莫永崇於民國33年3月中斷學業,前往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編,師承張清波先生及助理教師黃宗能(原名黃滿)。在民國42年,受到黃滿老師推薦,莫永崇進入南投縣特產工藝研究班,進行為期4個月的研習。在這段期間,他有幸得到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老師的親自指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