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彰化縣線西鄉

製鼓-黃呈豐

製鼓-黃呈豐

彰化縣線西鄉

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製鼓-黃呈豐

2023-11-01

黃呈豐先生是彰化縣線西鄉永安製鼓工藝社的製鼓師傅,他具有豐富的製鼓經驗和技巧。他精通製鼓的各個過程,包括選皮、削毛、鑿洞、穿麻繩、拉鼓皮、曬皮、調音、封皮、裁型、拋光、上漆等,每一道程序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技能。

黃呈豐不僅精通一般的製鼓技藝,還擁有多樣的製鼓能力。他製作的鼓包括宗教開路鼓、法鼓,以及民俗中的北館通鼓、客家八音和太鼓等各種製鼓工法,這些鼓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他對不同類型鼓的熟悉和掌握。

在彰化縣,黃呈豐先生是僅存的少數製鼓者之一,他的存在具有地方性意義。他的努力和承傳製鼓技藝的決心使得這項傳統工藝在當地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他是一位非常適合被登錄為傳統製鼓技藝保存者的藝術家。

古代歷史記載中,鼓類樂器多用於軍事、儀仗、祭祀、宗教和報時。在原始時代出現「土鼓」,鼓框由陶土製成。另外有一種鼉鼓,是用鱷魚皮作膜面的鼓,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鼓多以動物皮革作為膜面來製作,近代隨著戲曲和其他民間音樂及節日慶祝的普及,鼓類樂器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陳怡君《臺灣的鼓類樂器研究》:論及臺灣的鼓類樂器,廣義而言,泛指存在於臺灣本地,緣起於中國樂系的鼓類樂器,以及隸屬於臺灣本地原住民之屬之鼓類樂器;狹義則指臺灣漢族音樂系統所使用的鼓類樂器,係因臺灣製鼓業自大陸傳入,與大陸的製鼓業,在歷史發展淵源上具有關聯性,表演活動與演出方式彼此相關,形成相近的表演藝術風格,進而因時代變遷,發展成獨樹一格且深具臺灣在地風格與特色的鼓類樂器。從製鼓業的歷史而言,製鼓技術傳入臺灣,製鼓匠師在此定居、傳承之時,就陸續出現了製鼓商號,在臺灣的製鼓師父陸續出現之後,多以家族傳承方式,將製鼓技藝一派相承。目前有「福州派」「漳州派」兩派仍活躍於製鼓業界。

相關文章

2023-11-09

徐明河是一位在剪黏工藝領域具有卓越才華的藝術家。他起初在中藥行工作,但在16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在萬華集義宮從事屋頂剪黏工程的姚自來。被姚自來的精湛技藝所吸引,徐明河成為了他的學徒。在跟隨姚自來學習剪黏技藝的過程中,徐明河展現出聰明和天賦,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他受到姚自來的指導,施作了許多知名廟宇的剪黏作品,包括萬華集義宮、臺北關渡宮、宜蘭冬山定安宮、野柳保安宮、木柵忠順廟等。

2023-11-10

林烈輝製鑼技藝傳承自其父林午已歷一甲子有年,技藝精湛,銅鑼之選料、製作工序、捶打、銲接、成形等均具有一定的脈絡與格式,累有經驗。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有傳習意願。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01

吳敦厚先生是彰化縣鹿港鎮的國寶級燈籠藝師,擅長泉州式燈籠彩繪工藝七十餘年。傳統的燈籠製作技藝通常注重於形狀與結構,而吳敦厚先生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彩繪技法,將燈籠表面的彩繪融入書法和繪畫的元素,使得燈籠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充滿藝術性。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民間傳統特色,還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民俗藝術的熱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