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雕-董坐

螺溪石硯雕-董坐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螺溪石硯雕-董坐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為了推廣製硯藝術,董坐於1992年成立了董石藝術館,這是二水鄉員集路上的第一家以展售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為主題的展館。董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硯雕藝術的場所,還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並透過文建會、彰化縣政府進行硯雕傳承工作。他的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為當地硯雕藝術的重要場所,也反映了他對硯雕技術傳承的高度熱忱。董坐的傳統硯雕技能和對文化傳承的貢獻使他成為當地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春秋時代已有「古硯」,唐宋大盛,歷元、明、清至民國仍興盛。「文房四寶」中的「硯」材料有磚、瓦、石、玉、陶等,但以石材為正,因為石質好的名硯,容易發墨且耐磨還可欣賞它的色澤、外形、聲音、觸感、雕飾等,因此「石硯」是硯的世界裡的主流,從古至今使用者或收藏者,皆最重視石硯。 螺溪石出自於臺灣中部的濁水溪,主要採集地為濁水溪中上游段沿岸兩側之北岸的村落,但非整條濁水溪都出產「螺溪石」。濁水溪所產的礦石種類繁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種。濁水溪舊名為「螺溪」,因此稱此種石質特殊適合製硯的石頭為「螺溪石」,幸而臺灣開發較晚,開臺之初,詩文書畫風氣少,不重筆墨生產,使得臺灣「螺溪硯」隱華於泥沙中至近代但追溯清朝時期,臺灣就已出現螺溪石製硯的相關文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螺溪石並未被大量採拾製作成硯。直到日治時期因與建自二水至林內鐵橋時,監督工程者無意間發現螺溪中大黑石,其質性特殊適合製作硯臺,故以螺溪石製硯的消息便就此傳開。 「螺溪石硯」受日人鼓舞曾名噪一時,臺灣戰後,政府官員大批來臺,習慣以毛筆示公文,而大陸淪陷後,大陸硯取得不易,導致螺溪石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之後「螺溪石硯」二度打開名氣,居於地利之便,取材容易,彰化縣二水鄉民紛紛投入製硯行列,鄉裡出現了十多家硯雕工廠。但隨工商業發達,書寫用具改變,除了書畫家之外,一般民眾不再使用硯臺,硯臺不再是書寫必備,加上大陸廉價貨打擊,「螺溪石硯」再度沒落,工廠紛紛關閉。雖大多硯雕者轉做它業,但仍有少數幾家繼續堅持傳統石硯雕刻的傳承。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省政府教育廳指示各縣市政府辦理「民俗技藝」研習活動,出身二水的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基於愛鄉愛寶之情,在當時的政壇、藝文界積極推薦螺溪石現下。文建會、文化中心、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等政府單位也大力推展二水地區的石工藝。民國78年(西元1989年)硯雕耆老謝苗先生獲得第五屆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薪傳獎,對硯雕的肯定與鼓舞,令「螺溪石硯」之名再現生機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09

杜牧河之泥塑技藝除源自家族捏麵人家學外,並曾跟隨剪黏大師洪順發、黃順安及紙糊大師陳金泳習藝,師承廣泛多元;充分掌握材料特性及融會各項技藝於一爐,造就神佛道釋人物塑造的精髓,技藝成熟,藝術性高。杜牧河傳承弟子多人,並持續開班傳授泥塑技藝,致力傳統技藝之傳習,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杜牧河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載,且師承多元,除能融會各類各家之長,其工法熟練,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之風格、個性、姿態、文武、男女、場合、身份、化變、功能等,皆達致「形神兼備」。作品造形寓意及詮釋自成一格,堪稱連結古今,融入新技,卓然有成的一代巨匠。

2023-11-10

年少即師承嬸婆Yabung Wilang彭秋玉學習地機tminun balay平織、lmamu經、緯挑、snuyu斜紋;向Ryuhing流興部落的林白金蝦學習lmamu緯挑;並向耆老們學習傳統搓捻治做苧麻線的技法,目前尚種植苧麻。 2000年時至原住民技藝研習中心學習高機技法;於輔大接受織紋分析、染、高機、刺繡、設計概念培訓兩年。熟知南澳群傳統織布工藝的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可獨立完成水平背帶織機,單經雙緯技法。具備傳習能力與傳承使命感,持續在部落大學、南澳高中專班、南澳文物館或家中教學。

2023-11-08

朱周貴春是大甲區的藺草編技藝保存者,他擅長立體化編法和揀花法,並且具有數十年的草編經驗。在藺草編這個傳統技藝中,以「龍鳳蓆」最具代表性,它採用鏤空方式構成龍和鳳的紋飾,編織時需要非常細心且巧妙地計算位置,難度極高,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