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宜蘭縣南澳鄉

竹籐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竹籐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竹籐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一) 韋清田先生:韋清田先生韋男奧泰雅族哈卡巴里斯社最後仍保存各項男子編織、木工技藝,亟具保存及登錄價值。

(二) 陳雙成先生:保存泰雅族傳統竹藤及纖維編織技藝,亟具保存及登錄價值。

(三)卓順來先生:保存泰雅族傳統竹藤及纖維編織技藝,亟具保存及登錄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吳翔宇先生為小西天第六代傳人,對神像製作從選料、粗胚、細胚、磨光、底漆、入神、彩繪、漆線、安金、 開光、 安座等工序皆可獨立完成,且神像造形秀雅、雕工精美、漆線細密繁複,除極具藝術價值外,亦彰顯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後經傳承,吳翔宇從16歲起自父親吳清波學習粧佛工藝,精研神像雕刻三十載,盡得父親真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粧佛保存者。

2023-11-09

徐明河是一位在剪黏工藝領域具有卓越才華的藝術家。他起初在中藥行工作,但在16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在萬華集義宮從事屋頂剪黏工程的姚自來。被姚自來的精湛技藝所吸引,徐明河成為了他的學徒。在跟隨姚自來學習剪黏技藝的過程中,徐明河展現出聰明和天賦,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他受到姚自來的指導,施作了許多知名廟宇的剪黏作品,包括萬華集義宮、臺北關渡宮、宜蘭冬山定安宮、野柳保安宮、木柵忠順廟等。

2023-11-09

施菊花(Muia Sunavan)的傳統布農族男子服飾代表了布農族文化中的身份和認同,這種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和技法方面都具有價值。她使用傳統的織布工具,不僅保留了舊有的圖樣,還展現了她的創造力,使得織物圖案具有變化和多樣性。這種創新和傳統技藝的結合,使得施菊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她的工藝不僅保護了傳統文化,還為布農族的藝術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