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新竹市東區

漆藝-彭坤炎

漆藝-彭坤炎

新竹市東區

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漆藝-彭坤炎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

相關文章

2023-11-08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目前有小兒子張光卿一起從事雕刻工作,佛像市場消退後,開始製作手工檜木花瓶。

2023-11-09

楊新興長期在部落已故的汪慶榮耆老薰陶下很早就學習傳統編織,他對於鄒族傳統編織(狩獵袋、漁網)等用具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及技術,尤其對於鄒族傳統苧麻製繩的技術是非常的熟練。楊新興也是目前山美部落少數能從原料取材到製成成品的鄒族人。具備完整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及相關知識,長期從事鄒族傳統獵袋編織。長期在部落、社區、公部門相關課程中,傳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知識與技術。自年少即師從已故汪慶榮耆老學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與知識,實踐資歷超過二十五年。

2023-11-10

粧佛是融合神像雕刻及宗教儀式之工藝美術,表現傳統信仰之豐富樣貌,並顯示民間藝術之特質。台灣粧佛可略分為福州及泉州二派,其中泉州派神像雕刻於鹿港之發展尤重寫意,多為子傳父業,嚴守祖傳古法,在藝術表現呈現其特殊性。保存者施至輝先生師承其父「神刀施禮」以泉州傳統雕法,堅持以傳統神像樣式創作,允稱為泉州派藝師中之翹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