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