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新竹市東區

漆藝-彭坤炎

漆藝-彭坤炎

新竹市東區

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漆藝-彭坤炎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

相關文章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2023-11-08

李藝師浸淫竹編技藝超過半世紀,不儘熟稔竹工,亦精通木工技法,另外並嘗試運用以漆器技法處理竹編作品。以天然漆塗裝竹編作品表面,竹編器物經天然漆處理過後更顯內斂之美,此種特殊技法稱為籃胎漆器,籃胎漆器的運用為其作品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