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木雕從廟宇入家庭

新北市三峽區

木雕-洪耀輝

木雕-洪耀輝

新北市三峽區

溫暖木雕從廟宇入家庭

木雕-洪耀輝

2023-11-01

洪耀輝先生曾多年參與古廟修復(例如:嘉義城隍廟、三峽長福巖等等)而承襲此中精髓,長年浸淫於斯,取精用宏,所作深具傳統木作雕刻的精緻之美,並藉由作品精湛的雕法技藝與豐富的傳統圖錄及創新的題材,所呈現出的意境、氣韻與氣勢,確具藝術性。

師承泉州惠安蘇海萍先生,作品能夠展現豐富的傳統工序與工法,不僅能製作,並能修復,粗細兼具,曾榮獲第1屆臺北傳統藝術藝師之榮銜,自民國92年起,受聘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迄今薪傳不斷。 三、作品能融入當代雕刻藝術的特質,木雕創作始終能與傳統藝術緊密契合,成為地方民俗藝術類的重要文化資產。

相關文章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2023-11-08

王明賢16歲拜師於將軍地區金登富道長門下為徒,學習道法及糊紙器物方法,後以此為業,專心致力於製作各項道教儀式所需紙糊用品。王明賢所學習之糊紙為硬胚工法,重視糊塑,成品堅硬沉重,此派紙偶的粗胚用金紙層層糊塑,塑出肌肉骨骼線條,然後再糊細胚、上色、裝飾,作品風格較為雄渾有威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