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宜蘭縣南澳鄉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一) 韋清田先生:南澳泰雅族哈卡巴里斯社的編織和木工技藝傳承者,具有豐富的傳統知識。根據文資法第59條,他的技藝具有登錄價值,保存當地珍貴文化。

(二) 韋建福先生:致力保存泰雅族傳統木工技術,符合文資法第59條登錄標準。他的努力不僅保護了木工技藝,更為泰雅族文化傳承留下珍貴遺產。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建福先生的泥塑紙糊獅頭製作展現了對傳統工藝的深厚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創新中保留著古典與現代美感。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能反映臺灣北部舞獅技藝的地域性文化和流派特色。其中,嘴巴部分可開闔活動的設計,彰顯了臺灣北部開口獅的典型特色,這不僅是一種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當地舞獅傳統的呈現。這種特色不僅讓獅頭更加生動有趣,也使觀眾更能感受到臺灣北部舞獅的獨特之處。

2023-11-08

陳啓村自國小畢業後,14歲開始師承福州籍林光華老師的光華佛店學習雕刻佛像,經歷四年磨練,於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學成出師,進入當時臺南頗具盛名的福州派「人樂軒佛像雕刻店」擔任頭手初胚師傅,工作之餘積極走訪各地寺廟,並帶著相機仔細記錄寺廟的神佛像及建築木工藝的木雕技法與表現意象,奠定木雕的重要基礎。退伍後積極學習素描與雕塑,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自行創立啟村雕塑工作室。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