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藝術的珍貴傳承者

臺中市北屯區

傳統竹雕-陳春明

傳統竹雕-陳春明

臺中市北屯區

竹雕藝術的珍貴傳承者

傳統竹雕-陳春明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

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在本市傳統藝術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評定下,陳春明的竹雕作品被認定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的審查基準,因此被推薦登錄保存。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6條,陳春明的竹雕藝術將成為本地文化的寶貴資產,繼續為台灣的傳統藝術保留下去,並為後人傳承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8

1979年,在臺北市「華山佛俱店」當學徒,拜林丹明為師,當時店裡有很多系的師父來幫忙,以福州派為主,丁宗華有向師父們請教,並在學習過程中融合其他派系,所以學習得比較多元。丁宗華先生具有木雕、彩繪、粉線雕等多方面工藝能力,具神像雕刻傳統手法精湛,並學習粉線、漆線技巧,從畫稿、雕刻、粉彩等皆兼擅包含入神式,粧佛過程皆可獨立完成。丁宗華先生積極參與至學校及單位工藝推廣及教育,具有傳習的能力與意願。丁宗華迄今從事粧佛工藝已逾40年,並曾參與宮廟的神像修復與整修工作,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陳穎派事傳統彩繪70餘年,熟知彩繪技法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建築彩繪技藝所需相關知識及工序均能掌握,且技藝精良,亦長年在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擔任建築彩繪修護匠藝,具備傳統「彩」與「繪」的能力與技藝。陳穎派藝師彩繪精良,題材豐富,繪工細緻,並熟知傳統知識,具傳習能力,並有二位兒子傳承其技藝與知能。具傳承體系與明確師承,傳承系譜完整,亦反映在地脈絡。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時齡十二歲的陳穎派開始隨父親陳萬福習藝,從磨粗紙→整理環境、打雜→學調公灰、拌豬血土、煮桐油→披麻捉灰、地仗處理、色料調配→畫垛頭、垛內等依序學習傳統彩繪工法,十幾歲就出師獨當一面,從事廟宇彩繪,常與同行切磋以增進畫藝。

2023-11-09

張茂欽先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螺鈿工藝藝術家,他不僅精通傳統螺鈿工藝的知識和技術,還勇於創新和突破,開創了獨特的「掐絲螺鈿」表現形式。這種技術結合了傳統和創新,展現了他對螺鈿藝術的深厚理解和獨特見解。張茂欽先生對天然素材充滿熱愛,特別受到故宮瓠瓜作品和中日交流活動中眾多瓠瓜作品的啟發。他以瓠瓜為媒材進行創作,創造出了引人入勝的瓠瓜系列作品,並且憑藉這些作品獲得了第五屆民族工藝獎的殊榮。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化內含上具有深厚的意義,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具有高度的品質,符合傳統藝術的價值觀和美學標準。除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能,張茂欽先生還具有傳習能力和願意傳承螺鈿工藝的意願。他的努力和創新精神為臺灣的螺鈿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