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人的鑿刀墨意國家雙認定

彰化縣鹿港鎮

傳統木雕-李秉圭

傳統木雕-李秉圭

彰化縣鹿港鎮

工夫人的鑿刀墨意國家雙認定

傳統木雕-李秉圭

2023-11-01

李秉圭先生是鹿港傳統木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擅長傳統木雕技術,並且具有深厚的漢學、書畫底蘊。他在家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勤學苦練,並且積極擴展創作理念與思維。他的作品融入了傳統元素,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意表現,呈現出文化的厚度和廣度。

在2013年,李秉圭先生獲得文化部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鑿花技術」的保存者,並且從2014年起進行傳習紀錄與人才培育計畫。他不僅具有卓越的技術能力,還有豐富的教學交流與設計經驗,顯示出他具有傳承能力和意願。

李秉圭先生的師承關係非常嚴謹,他是福建克鳩公─讚缸公─世順公─李松林─五代:李秉圭、黃樁様的第五代傳人。他從小就在木頭堆和木屑香中長大,對木雕充滿興趣。他的學習過程並非在學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師徒制度的教育使他在嚴格的訓練中成長並習得技藝。

李秉圭先生的才華和努力使他成為了鹿港傳統木雕藝術的代表人物,並且他的作品廣受讚譽。

鹿港在清道光年間成為了台灣中部的登陸經營墾殖據點,並吸引了定居鹿港的移民,尤其是來自泉州蚶江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貿易活動,並重視當地寺廟建築的發展,聘請泉州匠師來台灣建造寺廟,帶動了雕刻和彩繪技藝的興起。

在日治時期,鹿港的家具業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頂角吳隨意,下角蔡義和」。日本商人引進了井波雕,並教導當地的師傅製作家具附件欄間,這成為了當地的熱門行業,許多工廠以生產外銷到日本的欄間為主要業務。這一時期的木工藝迅速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雕刻人才。

至今,鹿港仍然擁有豐富的木工藝傳統,並以供奉「魯班公」為信仰。當地組織了「小木花匠團錦森興」的神明會,每年舉行祭祖、繞境和「魯班公宴」等工藝華會,這表明木工藝在當地的發展和規模。這些木工藝師們繼承了傳統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創作,保持著傳統木工藝的繁榮。

相關文章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2023-11-10

「鑿花」為在木材構件上雕出紋樣圖案,是一種強調裝飾性的木雕工藝。傳統鑿花取材多元豐富,各家雕刻匠師手法及風格互異,強調裝飾性技藝的木雕工藝,屬傳統建築中小木作之範疇。多用於廟宇內常見之藻井、獅座、斗栱、員光、垂花、瓜筒、插角、花鳥柱、龍柱、門堵、神龕等,及傳統家具如神桌、屏風、床具等雕刻裝飾上 。嘉義縣市具有鑿花技術的匠師有蔡共新、陳育昆、劉聰文、吳玉彰、陳明欽、柯雙進等。 「鑿花」技藝保存者蔡共新1948年出生於屏東潮州,後定居於嘉義市。初中畢業約15歲時,拜臺南市木匾暨木雕司傅郭炳坤為師,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出師後備受市場檢驗,因而不斷精進自己,蔡共新的技藝並非家傳而是在傳統體系下自我精進而成 。

2023-11-10

熟知竹籠茨建材特性、建築結構原理,並善用建材表現造型美感。具竹籠茨建造之知識、技藝及經驗,並熱心傳承與推廣,為文化脈絡下不可多得的適當保存者。台南市安南地區新吉庄,早年為鹽鹼旱澇之地,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不定,歷年均有「做大水」災情,地方稱呼氾濫河川為「青瞑蛇」。居民為求住居安穩,遂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以竹管為梁柱,並以鑿孔穿榫方式銜接結構。於大水過後,將未倒塌竹屋,敲除壁面土泥減輕重量後,即可扛起快走,移至高地躲避下一次水患。 「竹籠茨」是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形式,以口徑尺寸各異的竹管,鑿口榫接之後架接成屋。頂棚覆以芒草、茅草遮雨。周圍四壁常以竹編夾泥牆代之。其屋基僅擱置於平坦硬地上,並未埋入地下,俟大水氾濫退去,敲破四周壁垣減輕重量,再以人力扛至高地等待洪水退去。充分反映鹽分地帶、易淹水地區的居民生存智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