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陶藝框架的創新者

臺中市霧峰區

陶藝-蔡榮祐

陶藝-蔡榮祐

臺中市霧峰區

突破陶藝框架的創新者

陶藝-蔡榮祐

2023-11-01

蔡榮祐先生長期投入陶藝創作與研究,他的作品不僅符合藝術性、特殊性與地方性等傳統藝術審查基準,更在造型、材料及思維上跨越了傳統陶藝的框架。他的創作突破了既有的陶藝風格,顯示出對傳統的融合和對創新的追求,是一位值得被登錄保存的陶藝家。

臺灣的陶藝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的考古遺址,並且在原住民社會中有著悠久的傳統。現代陶藝創作起源於1960年代中期,陶藝工作者受到來自歐洲、日本、美國等地的影響,開始嘗試各種創新觀念和技法。臺灣的現代陶藝發展呈現兩大主要趨勢:一方面,在造型上突破了傳統的瓶罐形制,另一方面,在釉藥的應用上進行各種實驗,使作品呈現出多變的效果。這種多樣性的風貌,將現代陶藝推向了一個嶄新且豐富多彩的局面。在臺灣地方藝術發展史上,陶藝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展現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10

蘇素任女士傳承自傳統竹編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等人。嫻熟於傳統竹編工藝技術與技法,基本功夫扎實,以傳統竹編工藝為主體,著墨於「減法、禪意」概念,連結生活美感,把傳統竹編用創新手法呈現。 近年來,結合傳統竹編工藝與大面積空間進行編織,運用空間整體氛圍中,呈現竹編工藝震撼人心的感動。主要靈感來源為日常生活體驗,不僅造型細膩多變,亦展現其藝術性與創造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