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細琢,金雕刻藝

彰化縣鹿港鎮

金雕-鄭應諧

金雕-鄭應諧

彰化縣鹿港鎮

金雕細琢,金雕刻藝

金雕-鄭應諧

2023-11-01

鄭應諧先生是鹿港傳統金雕藝師,憑藉著他在金雕領域的卓越技藝和獨特創作,獲得了文建會傳統工藝獎金工二等獎,充分展現出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水準。他的作品完全遵從傳統工藝技法,並且純手工製作,將黃金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特殊性。他的作品主題多樣,包括鹿港小鎮的古早鄉間景象、民俗慶典迎媽祖的熱鬧場面,還有創新的家常器物,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鄭應諧先生師承於鹿港昆明銀樓的黃年興師傅。從十三歲開始,他就在昆明銀樓當學徒,每天早晨四點就起床,隨父親賣犁頭,七點半再到銀樓學打金。在學徒期間,他不僅學習打金的技藝,還要幫忙師傅家中的大小事。師傅在打金的過程中,他都在一旁仔細觀察,紮實的基礎工夫奠定了他日後的技藝。

黃金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不僅是裝飾品,還常常用於儀式和作為貨幣。在傳統生活禮俗中,黃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代表著吉祥、幸福和祝福。鄭應諧先生的作品將這些文化內涵和民俗智慧巧妙地融入其中,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他的努力和專業技藝,不僅豐富了鹿港的金雕藝術傳統,也為台灣的傳統藝術保存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的作品和技藝,具有保存價值,值得被登錄為本縣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相關文章

2023-11-09

張茂欽先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螺鈿工藝藝術家,他不僅精通傳統螺鈿工藝的知識和技術,還勇於創新和突破,開創了獨特的「掐絲螺鈿」表現形式。這種技術結合了傳統和創新,展現了他對螺鈿藝術的深厚理解和獨特見解。張茂欽先生對天然素材充滿熱愛,特別受到故宮瓠瓜作品和中日交流活動中眾多瓠瓜作品的啟發。他以瓠瓜為媒材進行創作,創造出了引人入勝的瓠瓜系列作品,並且憑藉這些作品獲得了第五屆民族工藝獎的殊榮。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化內含上具有深厚的意義,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具有高度的品質,符合傳統藝術的價值觀和美學標準。除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能,張茂欽先生還具有傳習能力和願意傳承螺鈿工藝的意願。他的努力和創新精神為臺灣的螺鈿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11-09

葉星佑交趾陶工藝技術成熟,手藝不僅傳承了純正的交趾陶釉色技術,其技藝細膩精湛,充分保存了本土交趾工藝的美感。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於清中葉以後,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由於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據說日治時期,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評其為「東洋絕技」而受珍視,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嘉義燒」,而「交趾燒」、「交趾陶」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事實上,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但型式、作法、用途則源自中國,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