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傳統手工藝,結合剪紙編織刺繡

宜蘭縣五結鄉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宜蘭縣五結鄉

纏花傳統手工藝,結合剪紙編織刺繡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在台灣,纏花主要分為閩南風格(春仔花)和客家風格兩大類。閩南的春仔花多用於婚嫁場合,擁有各種不同的花樣和意義,而客家的纏花則更加注重裝飾性,並且應用於各種場合,包括婚禮、祭祀和童帽等。然而,隨著現代化生活的侵襲,纏花這門傳統工藝正逐漸失傳,亟需加以保護和傳承。

相關文章

2023-11-08

江岳哲是台灣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堅持使用傳統的紙糊製作方式,已經持續40年。他的紙糊獅頭製作過程非常耗時,一隻獅頭需要45天的時間完成,包括塑模、上紙、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裝飾等多個步驟。製作紙糊獅頭的過程中,他堅持不使用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玻璃纖維、不鏽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而是保留了傳統的紙糊技藝。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塗南峰(Laluyu Vodu)為木雕工藝師,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自國中畢業後,就獨自北上到臺北從事建築業包工,後來經歷金融風暴返鄉。習藝過程(所屬流派、擅長的技法或樂器) 返鄉後塗南峰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工作室,歷經多次改名,最後以「啄木鳥」為名。此命名由來有深層的意義,塗南峰自述:「啄木鳥悉心雕啄醫樹並從中取食,我是以雕刻木頭再創作,賦予木頭新生。」顯示出塗南峰對木雕工藝創作的崇高理念。初期塗南峰透過自學木雕工藝過程曾遭遇瓶頸,尤其在行銷方面。爾後原住民族委員會安排來義鄉就業訪視員宋麗玲前往拜訪塗南峰,並協助他行銷作品。在兩人的努力下,再加上受到原住民族工藝師的認證光環加持,慕名而來的民眾及企業日益漸增。塗南峰曾受邀至桃園國際機場參展,吸引許多外國遊客的目光,同時亦開啟許多民間藝術交流的平台 。技藝特色 此外,塗南峰更致力於培養年輕排灣族族人,希望年輕一代也能傳承木雕這項工藝。只要有心想學習木雕,塗南峰都會傾囊相授,並優先教授生活弱勢的族人,讓他們具一技之長。塗南峰的女兒也在網路通路上成立「屏東縣來義鄉原創人文藝術網」 ,試圖透過融入年輕人的思維積極行銷木雕文創工藝,傳承排灣族的文化。

2023-11-01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晚商周初之際,就有璽印的使用。漢代隸書在印面的表現上高度保留秦代小篆的文字之美,是中國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歷經一千多年來到元末,有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兩百年後,明代蘇州人文彭文三橋又以處州(浙江境內)燈光凍治印,開啟了石印風氣之先,弟子何震發揚光大成為「徽派」之宗,此後便蔚為時尚,四百年間由「西冷八家」的浙派開創局面,隨後皖派繼起且後來居上,將篆刻藝術帶入空前的黃金時代。(參考來源:崔仁慧,《印海博藝:廖德良印鈕藝術與篆刻名家選粹》,P4。)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