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傳統手工藝,結合剪紙編織刺繡

宜蘭縣五結鄉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宜蘭縣五結鄉

纏花傳統手工藝,結合剪紙編織刺繡

纏花工藝(春仔花)-陳惠美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在台灣,纏花主要分為閩南風格(春仔花)和客家風格兩大類。閩南的春仔花多用於婚嫁場合,擁有各種不同的花樣和意義,而客家的纏花則更加注重裝飾性,並且應用於各種場合,包括婚禮、祭祀和童帽等。然而,隨著現代化生活的侵襲,纏花這門傳統工藝正逐漸失傳,亟需加以保護和傳承。

相關文章

2023-11-09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2023-11-01

藍偉文先生是一位佛像雕刻的傑出藝術家,他的作品從雕刻初坯到描線、填彩,都展現了佛像傳統技藝的完整價值。他的佛像雕刻精美而具有神韻,不僅在傳統技法中保留著古老的美學,還巧妙地加入了個人風格,使作品更具獨特性。藍偉文先生不僅具備傳統藝術技藝,還具有創新能力,他能夠在製作傳統神像時,開創新意,技法精湛,這種創造性的融入使他的作品更具吸引力,也使得傳統佛像雕刻得以在他的手中焕發新生。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