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匠心與文化的織布藝術

苗栗縣泰安鄉

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苗栗縣泰安鄉

融匠心與文化的織布藝術

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泰雅族的染織工藝被譽為原住民族群中最具特色的織布技藝之一。他們以苧麻為原料,運用天然植物染料,創造出獨特的織布圖紋,這些紋樣既具有文化性和傳統性,又充滿藝術性。技法的傳承是承載著族群特殊文化色彩的一部分,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在夾織與挑織技法方面,他們的表現尤為優異。這些染織作品不僅代表著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精湛,更象徵著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是祖靈信仰和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體現。在染織藝術和藝術史上,這些作品具有極高的價值。

泰雅族群分布廣泛,擁有眾多支系,其織藝技法和工序非常完整,包括平織、斜織、夾織和挑織等多樣技法,展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然而,這些珍貴的染織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幸運的是,有些人積極努力保存和傳承這些技藝,他們不僅將傳統工藝承續下來,還具備現代學術知識,廣泛研究和收集佚失的長老記憶,並探索國內外博物館的展藏資料。他們的努力不僅有助於重建泰雅染織技藝的工序和知識體系,也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為這項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續命。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甫強老師是一位具有卓越技藝和扎實傳統螺鈿工藝知識的藝術家。他在年輕時期就開始學習木雕和螺鈿技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深入研究這項古老的工藝。面對臺灣木雕業的沒落,他的父親轉向專注於螺鈿工藝,並且陳甫強也繼續堅持創作,保持對這門工藝的熱愛。陳甫強老師的螺鈿作品不僅在藝術方向上極為多樣,從紙鎮到花瓶,從人物到草木、鳥獸的刻畫,都展現了他嫻熟的技巧和創意。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還是一位積極推廣螺鈿工藝的教育者。他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有心學習的人,並且在社區和學校中開設教學班,培養螺鈿工藝的愛好者。他不計利益地投入推廣工藝的精神,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傳承下去,以保護和發展這門古老的工藝。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返回頂端